Home > Article > 談談人生的苦樂觀

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談談人生的苦樂觀

「苦」與「樂」,是同一個母體裏生出來的一對雙胞胎。人的一生無不與「苦」與「樂」相連,總是與「苦」和「樂」有關,而且終身相伴,永不分離。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美滿人生離不開苦難與坎坷。」所以,我們要樹立正確的苦樂觀。

人生的苦樂觀,無不落實在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有的人對物質的貪婪追求,貪污腐敗、斂財無度;有的人對物質的要求平淡,嚴于律己,潔身自好;有的人對精神追求高尚,質樸高潔,心比水清;有的人對精神的要求低下,道德敗壞,喪盡天良。

可是,精神方面的高尚,是很難做到的。這就需要擁有很高的道德標準、高尚的品德,更要有很高的政治覺悟。希臘哲學家說的好:「對物質的追求在於平凡,對道德的追求在於高尚。」我國也有一句古話:一個高尚的人,首先是道德高尚,德高才能望重。很多出家的道人、和尚、尼姑或賢哲,他(她)們能看破紅塵,淡泊名利,一切皆空,做到「膳食簡單,衣著簡樸,不受外界干擾,懷著一顆菩薩心腸,去對待苦與樂」,這是非常不簡單的。譬如,佛教主張大慈大悲,「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遠離名利,一心唸佛」;「口不論是非,行不介入社會,身不沾惡緣,念念不離彌陀,聞而未聞無煩惱,見而不見少是非,事事變化心無往,一心只求真智慧。」他們說:「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功夫,若要紙上尋佛法,筆尖醮乾洞庭湖。」、「返本還源便到家,亦無玄妙可妙誇,湛然一片真如性,迷失皆因一念差。」(他們)佛教教學的目的是「圓滿幫助我們解決一生苦難的問題,讓我們每個人在這一生中得到幸福快樂、家庭圓滿、社會和諧、國家富強、世界大同。這是很對的。

中國古代起,就喜歡用「福,祿,壽,喜」四個字來看待人生、對待人生的苦與樂。這四個字極富哲理,非常重要;但要正確理解和對待,才能解決苦與樂的問題。

,就是幸福、享福、有成就感。但福又與禍相連,當人遭到禍時要想到福,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當你享福時,不要忘記禍。所謂︰「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依。」就是這個道理。禍與福是分不開的,是一對矛盾中的兩個對立面,所以對我們人的一生而言,要學會避禍趨福。國泰民安是福,家庭平安是福。這國與家是密切相連,禍福相連,休戚與共,只有國興才能家旺平安,國破必定家毀人亡,這是一條不破的真理。

祿,也就是奉祿,要有收入,生活才會有保障。「民以食為天」,吃飯第一,沒有吃就不能生存。吃是人類生存最基本的要求,粗茶淡飯是生存的起碼條件。此外,還要有衣穿、有房子住,出門還要走路,衣、食、住、行,缺一不可,這些都是要靠奉祿來支持。

,就是長壽。這是人們普遍的要求和願望。人們常說「壽比南山」,希望長生不老,長生不死。這是不可能的,人們遲早都要去見「上帝」的。魏國的曹操說得好:「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秦始皇妄想長生不老,派徐福去東海求長生不老之藥,最終也逃脫不了一死。長壽是要靠自己鍛鍊的,樂觀向上,可以延年益壽。但人們終歸還是要死的。事實上,也有許多人由於各種原因而無法長壽。人最怕的是:「少年喪父,中年喪妻,老年喪子。」所以,要珍惜生命,樂觀向上,做到健康長壽。

,就是喜樂,快樂,高興。要有正確的喜樂觀:順利時淡然,倒楣時坦然;高興時不要得意忘形,保持平常心;悲觀時不要氣餒、不要灰心。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努力向上,去爭取勝利,保持喜樂,心地坦然,樂觀對待一切。

總之,我們對待人生的苦與樂,要有一個正確的觀點,去追求高尚的境界,摒棄貪婪低劣的世界觀,努力做到:「節操高尚,心比水清。」這是高尚情操的正確觀點,中華民族興衰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