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足,對人體確實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與人們健康的關係也十分密切。因此,可以說:「健康之路,始於足下。」
人類的進化,賦予足複雜的活動功能。人的全身有二百零六塊大小不等的骨頭中,一隻腳就有二十六塊,還伴有三十三個活動關節,十九塊肌肉,五十至五十五條韌帶。雙足巧妙地協調,具有支撐、負載、減震和行走的功能。
傳統中醫學確認,人的腳猶似樹之根。樹枯則由根先竭,人老腳先衰。因為連接人體五臟六腑的十二條經脈,有一半起止於腳部。腳上穴位多達六十六個,並有不少穴位與內臟器官聯結的反射點。因而足部又被稱為人的「第二心臟」,神奇的「小馬達」。腳距離心臟最遠,卻具有幫助心臟工作的功能。因為人在行走時,是依靠腳趾將身體移向前方。這時隨著筋肉的活動,使得血管逐漸擴張,血液更容易向下流動。當腳跟著地並再移到腳趾運動之前,筋肉會收縮,血管受壓迫並把血液推向身體上部。也就是說,行走可以幫助把遠離心臟的血液推向心臟,起到「泵」的作用。因此,人的健康與長壽,很大程度上受腳的影響。所以說:老年人最適當的運動是散步。宜接伴而行。
自古以來,人們就知道「百病從足生」,並且十分重視腳的衛生保健。而當今現代人,出門乘汽車,上樓有電梯,還建立了發達的通訊網絡,腳的行走功能有所削弱,會給健康帶來種種的隱患。長此以往,將加速腳的退化和全身衰老。警鐘長鳴!
腳部對人體健康如此重要。那麼,應當怎樣加強足之保健呢?
行走鍛鍊:俗話說「人老腳先老」,一點不假。行走能延緩衰老,行走鍛鍊的方式有多種,例如:「普通行走」,抬頭挺胸,雙臂前後擺動,使全身關節都得到活動;「大步行走」,可促進血液循環,既可增強心臟功能,又可減輕身體過胖超重;「揮臂行走」,可加強肩胛與胸廓的巧妙運動,常用於胸腔疾病的輔助治療,很有裨益;「摩腹行走」,對於胃腸道疾病的康復十分有益,也可治療老年習慣性便秘,效果卓著;「倒退行走」,則對治療腰部疼痛,防止老年性駝背特別有效,但在鍛鍊時要注意安全,謹防摔倒與交通事故。
足部保暖:常言道:「寒從腳下起」,確實如此。要留心腳的保暖,防止受寒。由於足部遠離心臟,血液供應相對不足,而腳部表面脂肪又較薄弱,保溫能力較差,又與呼吸道,尤其是鼻粘膜神經有密切關係。中醫學認為,足部為陰經所聚,陰氣常盛。因此,在隆冬季節要注意保暖。人的雙腳表面溫度在 28℃–33℃ 時,感覺最為舒適,而降至 22℃ 以下時,就容易患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和胃寒痛等疾病。因此,冬要防凍,夏勿貪涼,以防埋下隱患,縮短壽命,死於無知。
熱水泡腳:俗話說:「有錢人吃藥,窮人就泡腳。」「睡前一盆湯,長壽一良方。」每晚用稍高於體溫的水泡腳,浸浴十五分鐘左右,為民間養生妙法。中國民間保健諺語:「春天泡腳,升陽固脫;夏天洗腳,濕邪乃除;秋天泡腳,肺腑潤育;冬天泡腳,丹田溫灼。」如有高血壓,可加用夏枯草、烏梅各三十克,鉤籐、菊花各二十克,桑葉十五克煎湯,待溫後泡腳。凡經常足跟痛者,可用祁艾六十克、桃仁、紅花、威靈仙各十克煎湯,先薰,待溫後泡腳,效果甚佳。
足底按摩:人體內某些局部排列著全身各器官的反射區,如肝、心、脾、肺、腎在足底都有特定的反射區,按摩這些反射區,就可通過經絡傳遞,協調各臟腑生理機能,促進血液循環,增進健康。採用手心「勞宮穴」與足心「湧泉穴」相對按摩一百次,以足心感覺發熱為度,每晚做一遍,長期堅持,很有裨益,功到自然成。由於人體手心「勞宮穴」歸屬心包經絡,足心「湧泉穴」歸屬腎經,心腎相通,可祛虛火,降卻濁氣,濡養筋脈,光盈氣血。因而可促進良好睡眠,恢復疲勞,緩解頭暈,防止便秘,及時排毒。
護足適履:據筆者採取「隨機抽樣」調查研究系統分析結果證實,人體的不少足病,如常見的雞眼、胼胝、蹠痛、足癬等,多由於鞋不合足造成的,太大、過小或潮濕因素,天長日久,釀成疾病。人們買鞋最佳時刻,宜選在下午四點至五點鐘,因為此乃一天中雙足比較肥大的時段。鞋的大小,應以足大趾端頂住鞋尖後,腳跟與鞋跟之間,恰能容下一食指為準。選鞋首先是不可讓足受委曲,要求合腳;其次才是美觀。儘量少穿高跟鞋、尖頭鞋,更不可穿小鞋。同時要保持鞋、襪清潔乾燥,維護足部保健,至關重要,切莫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