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Article > 在家醃鹹蛋

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在家醃鹹蛋

在還沒有電冰箱的時代,城市裏的家庭主婦、伙房採買幾乎天天都得提著籃子上菜場買菜。那時的菜市場相當於現在的農夫市場。通常在菜市場採買完新鮮魚肉蔬果後,還要另外去糧油鋪裏買米、麵、油、鹽、醬、醋、糖,到南貨店裏買乾貨、豆子、海產、鹹蛋、醬菜。如果要滷或醃什麼,需要八角、丁香、花椒、陳皮什麼的,就還得專程到中藥房走一趟。等到主食副食買齊了,最後看手頭上有剩餘的錢,要不到雜貨店買點兒罐頭、肉鬆、餅乾;要不就買了零食糖,一路吃著回營。

鹹蛋、醬菜這些不容易腐壞的食物,雖然以現代人的飲食觀來看,並非健康食品,而且大多是外地製造,既不是當季的在地食材,更不能幫助我們的地球節能減碳;但我相信每個人家裏總多少會儲存一些,或用以應付不時之需,或列為災變緊急供糧(Emergency Food)。

物資缺乏的年代、一個鹹蛋、一碟小菜、魚乾或肉鬆配一碗粥或飯,就算是一餐。比起豬油、蔥花拌飯,醬油泡飯要來的豐盛。記得鹹蛋都是比較大個兒的鴨蛋醃的,小時候在市場上看到店家賣的鹹蛋有生的和熟的兩種:生的鹹蛋是一個個紅泥土包裹著的球球,裝在竹篾簍子或是大缸裏;熟的一鍋則是當天早上煮好,熱呼呼的,讓人買了回家就吃的。用菜刀把鹹蛋直切成兩半,鮮橘黃色的油就流了出來,蛋黃朝上,擺上一盤,就是現在「清粥小菜餐廳」一定都有的一道菜了。

美國的華人超級市場買得到鹹蛋,多半是熟的,單個包裝,六個一盒,幾乎都是從亞洲進口的。在舊金山灣區,我在超市發現有本地醃製的鹹雞蛋,也曾在農夫市場買過鹹鴨蛋。以為貨源穩定會供應無缺,直到真正需要的時候,才驚覺到「自己動手,衣食不愁」的真理。華人社區一年中至少有兩個季節需要大量的鹹蛋:一是端午,二是中秋。我做月餅,要的是生鹹蛋,因為買不到所需的量(也不過才二、三十個),我就決定學、自己做來保證貨源和成本。第二年開始,我便在中秋節前兩個月多醃。文章刊登時的成功率無法達到百分之百,有時會出現劣蛋或腐敗的成品。經過了幾年的琢磨,掌握到了重點,所以在三年後的今天重出修訂版。

醃鹹蛋最好是用鴨蛋,蛋黃大而且油多;但是鴨蛋可不一定買得到,即使有,價錢也偏高。相對的,用雞蛋要容易得多了。雞蛋可選中蛋或大蛋(medium/large),不必用特大蛋(extra large/jumbo)。因為鹹蛋吸引人的是綿密粉粉口感的蛋黃,所以用蛋黃比例較高的中蛋或大蛋最為合適。此外,一個同樣的容器,醃小體型的蛋可以放得多些。黃殼蛋的殼較厚,要醃比較長的時間,而且價格比較高,所以我都是用白殼蛋醃鹹蛋。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醃鹹蛋的第一步是揀蛋,挑揀優良無瑕疵的蛋。「清洗 – 風乾」雞蛋的手續由各人根據雞蛋的清潔程度決定。我通常買大賣場 Costco(好市多)的新鮮雞蛋,蛋場已經清洗得非常乾淨,我就不再洗了。檢查雞蛋必須在很光亮的地方,一個一個的檢查,確定殼上沒有任何的裂紋。必須強調的是沒有任何的裂紋或薄弱(會半透光)的斑點。

醃鹹蛋有乾醃法與濕醃法兩種,乾醃法不需要缸子,可能會比較省空間;濕醃法比較省事(時間),但是需要一個缸子盛裝滷水。

乾醃鹹蛋要準備一碗烈酒、一碗鹽。把蛋一個個的先到酒裏滾一下,然後沾上鹽粒,再單個兒的包裹醃起來就是了。從前的人用紅土摻稻米糠加水成溼泥包裹醃製,現代家庭可用保鮮膠膜(food wrap)取代。包好了的蛋可以放回原來裝蛋的盒,寫上日期,套上個塑膠袋,擱到家裏任何不佔位子的角落就行了。如果蛋是冰的,要讓它們回到室溫,以避免空氣中的水分在表殼凝結水滴。乾醃法的優點是不必另外準備罐子,但是得一個個的包,比較耗時間;而且如果想醃入其它香料會比較困難。根據朋友余大姐的多年經驗,乾醃的蛋只要三到四個星期就可以收成了。所以,她家裏最多只常備兩盒子的鹹蛋。

濕醃法就是把蛋浸泡在鹹的滷水裏醃。鹽與水的(體積)比例為一比六;換句話說,一份的水,擱六分之一體積(容量)的鹽。雞蛋的大小不同,缸子(jar)的大小不同,所以要先測量,依照罐子的大小來決定。第一次記錄下來後,爾後就照同樣的份量用同樣的罐子醃鹹蛋。我通常用濕醃法,因為我覺得比較省事而且我醃的數量比較多。醃過了的鹹滷水如果乾乾淨淨的,重新煮開過濾後還可以加些鹽酒繼續使用(和醃泡菜,吃了熟成了的泡菜又加進新菜同樣的道理)。如果想要添加香料(如八角,丁香),就和清水一起煮開,再加鹽、烈酒成滷水,待涼倒進雞蛋缸裏,封蓋貼日期標籤就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