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Article > 檳城三日

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檳城三日
萬佛塔

檳城三日

2019 年 11 月 14 至 17 日,我帶領早年讀書時照顧過我們的阿姨和她兒子到檳城一遊。

來之前,將酒店、包車、行程全部安排妥當。飛機一個多小時即到達,可是入境所花的時間卻比從新加坡到檳城的飛行時間還長,可見當地辦事的效率。

出了機場,聯絡司機,當晚入住 Sunway Hotel。三晚住宿含稅共一千四百三十六馬幣。

極樂寺

次日,地點升旗山 —— 檳城的最高處,因先前駐紮英軍以旗語傳遞消息而得名。依據當地同事意見,為避免乘纜車時排長龍,我們讓司機七點來接。雙向纜車費用三十馬幣,如果遇人潮,可買八十馬幣一人的快速通道票。如要看日出,升旗山應該是不錯的地方,在這個季節要搭早上六點三十第一班車。

吃完早餐,約八點上山。只見雲霧繚繞山間,遠處海中的船隻和城市中的高樓大廈,隱約若現好似海市蜃樓。山頂上有馬來廟、印度廟、還有以前英軍高管留下的棟棟別墅。

寺廟

從升旗山上下來,開車十來分鐘就是極樂寺。

極樂寺,東南亞最大的寺廟,佔地十四萬平方米,1891 年始建,期間因為捐銀支持清朝政府賠付的庚子賠款,寺廟於 1904 年才建成。極樂寺整個建築群分為四層,最高處有十六根九十一米高石柱將高達三十點二米的觀音銅像圍繞。每根石柱上有刻字,但有的描漆已經脫落,其實它們才有十七年的歷史。第四層廣場上還有許多石雕,或十二生肖,或支撐凳子的小動物,還有形態可愛的小和尚。乘電梯(三馬幣)到第三層,這裡是極樂寺最美麗的地方。遠望萬佛塔,山巒層疊,灌木叢叢;近看金裝佛像,雕簷嶠璧,玲瓏花園。萬佛寺寶塔融合了緬甸(塔頂螺旋狀)、泰國(中間三層純白塔身)和中國(八角形塔底)的建築風格。

臥佛寺前塑像

三十六米長的臥佛

臥佛寺是泰式建築風格,所以也稱泰國臥佛寺。建於十九世紀佛陀誕辰二千五百年之時。臥佛長達三十六米,全身用金箔貼成,據說是釋迦牟尼參透佛理時的姿勢。繞佛的牆上,有許多佛經故事。

臥佛寺對面的是緬甸立佛寺,建於 1803 年,廟的頂部金碧輝煌,廟內則以雕花木鑲頂,一座大佛立於其中。

立佛寺

立佛寺內的立佛

童趣,魯班廟,檳城之最

小姐,該下車了!怎麼生氣了?

檳城的壁畫街是從 2012 年開始的。那時,檳城政府啟動了一項「喬治市魔鏡計畫」,請了立陶宛青年畫家 Ernest Zacharevic 來到檳城畫了一系列民俗風情畫,結果掀起一股壁畫熱潮,成為遊客在檳城漫步悠閒的好去處。檳城壁畫有兩種:繪在牆上的和鐵製壁畫。

在參觀完「娘惹」博物館後,我們也開始了找壁畫、拍壁畫的歷程。壁畫主要分佈地是一條步行街,商舖佈滿街兩邊,吃的、喝的、手工藝品琳琅滿目。這裡的壁畫大都具有 3D 效果,要融入其中,也是要有點創意。

檳城 3D 壁畫

觀壁畫、拍壁畫讓人覺得時光倒流,童趣橫生。可惜很多壁畫已隨牆皮的脫落在慢慢消失中,誠心希望當地政府能夠儘快修復以保留它們。

漫步檳城時,曾路過一扇大門,見裡面似有廟宇,進去一看,原來是檳城最古老的謝氏祠堂 —— 世德堂。謝氏祠堂建於 1810 年。主殿供奉兩位謝公祠堂的守護人張巡和許遠。張巡是中國唐朝文官,安史之亂臨危受命到睢陽與太守許遠一同守城,力抗安祿山,即史上著名的「睢陽之戰」。這場戰役,他們以六千饑兵力抗安祿山十三萬兵力,守城三百天。許遠的妻子更是壯烈犧牲,自殺以己肉餵養城內饑兵。兩人最後被奉為忠義之神。

謝氏祠堂

當地最古老的回教堂是吉寧甲必丹回教堂(馬來語:Masjid Kapitan Keling),是檳城喬治市的一座清真寺,由印度穆斯林商人興建於 1801 年,它僅對回教徒開放。去的時候,大門未開,只見一群人排著隊等待一旁的印度小食店分發免費食物,隊伍中有各種不同種族的人,慈善是沒有種族之分的。

吉寧甲必丹回教堂

聖喬治教堂

聖喬治教堂,檳城最早的英國式教堂,2007 年時,這裡已經被馬來西亞政府列為國家五十大寶藏之一。因為當天是家庭禱告日不讓遊客進入,只好在外一睹芳容。走過幾處東南亞的教堂,都是以白色為基調的簡樸裝飾,和歐洲金碧輝煌的教堂不能同日而語。

觀音亭

檳城最古老的觀音亭初建於 1728 年,時為一座道教的廟,後來在 1814 年成為佛教寺院。據司機說這座廟很神靈,有求必應。這裡是檳城香火最旺盛的寺廟,他小時候經常來拜觀音。司機將車停在大門外,我們匆匆進去,只見裡面人頭攢動,中間和兩邊供奉很多神像,因為我對宗教一竅不通,也沒時間細看,一會兒就出來了。觀其外表倒是覺得屋頂上的一塊塊豎立的雕塑是在外地沒見過的。這是檳城佛教寺廟的一個建築特點。

檳城最古老的鐘塔,1831 年始建,現在經受不住歲月的摧殘已經停擺了。據說大馬沒有人會修只有請英國人來了,可是沒有錢。

檳城最古老的鐘塔

檳城還有一個景點是姓氏橋。沿著海一共有五、六個「橋」,例如姓林、姓周、姓王、姓陳等等。所謂的橋其實就是馬來西亞的「奎籠」。這裡是一個姓的人住在一起,房屋建在岸邊的海水中,由木板搭成的路通往各家各戶,形成一個以姓氏為單位的群體。漲潮時尚可,退潮時衛生情況慘不忍睹。

我們先去了姓林橋,那裡沒遊客很安靜。奇怪的是這裡沒農業而靠海,卻有一個神農廟在盡頭。姓周橋是最繁華的橋,窄窄的巷子兩旁都是店舖。當天烏雲密佈恐怕下大雨,走到一半就撤了去吃晚餐。這個景點不去也罷。

最後一天沒有遊覽計畫,讓司機十一點來接,漫無目地的看最古老的教堂、觀音廟。途中,突然想起在網上看到的一幅「愛之路,Love Lane」的照片很有檳城那種舊式悠閒的感覺,於是讓司機開到那裡,停在路邊拍街景。不想街景雖拍不出那種想像中的感覺卻在車旁發現了寶!原來它是一座我從未見過的魯班廟。走了進去,見有幾位開車人正要離開,於是上前詢問能否進去參觀?人家問我:你是香港人嗎?是的話不能進。正在納悶,那人哈哈大笑。於是我明白了。

魯班古廟

供奉魯班的殿堂

不一會人們散去,僅存一位男士,後來知道他是本廟的秘書長,留下來收拾。我繼續和他攀談,表示:魯班廟很特別,我去了那麼多的地方,這是第一次見到。我的好奇激發了那人的熱情,拿起鑰匙帶我們去二樓參觀。二樓很簡陋,那是一百多年前的木質結構,可是裡面卻保存了很多乾隆、同治、光緒年間木匠們留下的傑作。

檳城最古老的印度廟

陳秘書長侃侃而談,如數家珍地介紹所有的廟藏。我們由衷地感謝他們將這些傳統藝術品保留、保護下來,儘管他們只是民間組織,完全靠會員捐款維持。我好奇為什麼不從政府申請資金來保護文物,陳秘書笑道:那樣的話,文物就被馬來人拿走而且不會珍惜。我們對他們的珍藏如此欣賞,讓陳秘書也很感動,一個多小時後我們才惺惺惜別。

在參觀完檳城最古老的印度廟後從廟中出來,立刻被街對面一座寺廟所吸引。原來它是檳城的潮州會館,裡面的裝潢豪華,屋簷雕刻精緻。會館是海外華人凝聚力的象徵,早年華人闖南洋多是通過會館來互相幫助,很多大的會館還辦有學校、公司。

位於海邊的濱威大橋,是檳城第一座大橋,全長十三點五公里,1985 年通車,取代了只有渡輪連接檳島至威省的時代。檳城第二大橋,蘇丹阿都哈林大橋全長二十四公里,其中十六點七公里跨海。由中國和馬來西亞公司合建,2014 年 3 月 1 日通車。為了拍到大橋延伸到天邊的意境,司機開車帶著我們沿海拍攝。可是最好的一張是飛機剛剛起飛時在空中拍攝。

從空中拍攝的蘇丹阿都哈林大橋

結束語

檳城是集美食、歷史、山景、海景於一體的城市。由於華人居多,它的首長是馬來西亞眾首長中唯一的華人,它也比我去過的所有馬來西亞城市更具中國傳統,很多在國內消失的民俗、民風可在這裡找回。以前我覺得麻六甲是挺不錯的選擇,現在認為檳城更值得一看。

由於帶著老人家,我們包了一輛車,十小時索價二百八十馬幣是價有所值。朋友介紹的娘惹餐館也很不錯,雖然價格比麻六甲貴,可是味道獨特。

一次緊促安排的旅行没想到也近乎完美!

大橋四周精細的木雕

木雕的宮扇

鐵製宮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