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年末,我的丈夫婁勝亞重病期間,我一直想「通知」他的同父異母的婁氏親人們。由於他年幼時受繼母虐待,少年時便在鄉親銜領下逃離了家鄉,抵達上海,他鐵心斷絕與家鄉姓「婁」的聯繫近六十個年頭。2009 年初,我丈夫去世,心情十分悲傷,把「通知」的事擱置了。2010 年清明,我按照丈夫生前的遺願,安葬在他生母的寧海公墓。下葬後,我內心升起要「通知」同在寧海的婁氏親人們,因為我丈夫年幼時,繼母扶養過他,功勞還是有的。此時責任、膽量和勇氣充滿了我整個腦袋,雖然我從沒有與他們謀面過、更不知具體的地址,但我直奔大致方位、邊走邊呼喊著丈夫的「奶名」,花費了整整一天,在多位好心人的幫 助下,我找到他四弟的家。由此,婁氏親人奔相走告,重知他們大哥一家的消息。
2011 年清明前夕,我丈夫的大侄子熱情邀請我去寧海掃墓。我也第一次見到了曾經撫養過我丈夫的繼母,至今身體仍十分健康。同時,我也見到了婁氏其他親人們。
最使我感動、興奮和感謝的是 4 月2 日(星期天)下午,天氣十分寒冷,天下著雨、刮著風,鄉下泥濘的道路很難行。婁氏親人們一行十五人,蹬上三輛車子,去寧海公墓追思從未見過面且陌生的大伯。同輩、晚輩們都爭先恐後地想了解大伯的生平,瞻仰大伯的遺像。此時,我感謝上帝給婁氏親人們一代興旺一代。
婁氏親人們是個和睦、團結、相愛的大家庭,輪流在各家吃中飯或晚飯,就是一種團聚、一種快樂、一種關懷,彷彿是一個不可分割的肢體。今天我能走進婁氏的大家庭,是他們捧著一顆「愛心」接納我、款待我、關懷我。我出生在抗日戰爭年代,家裏兄妹眾多,從小被寄養在鄉下,不記得有親人曾熱情地、緊緊地擁抱過我。今天婁氏親人們,捧著一顆顆「愛心」,久久地、深深地擁抱著我。
2011 年 6 月 8 日,我的女兒一家從美國、兒子一家從上海,都趕往寧海為他們的父親掃墓。剛踏上寧海站,就看到婁氏親人們的迎候。他們動用了三輛車,一同前往水車農家樂。這是二侄子的岳父母經營,規模宏大有著濃厚的田園風光,我們品嚐和享受了一頓豐盛的家鄉大餐。小輩們雖然有語言阻礙,但仍玩得挺起勁,還緊緊擁抱著留影。晚上在親人們陪伴下,我們興致勃勃地遊覽了大旅行家徐霞客遊記的開篇地,徐霞客大道的古城樓,展現了寧海這座中國文化藏寶之地。雖然天色已晚,親人們久久不想離去,就此紛紛拍照留念,小孩子們高興地嘻笑,奔跑追趕,彷彿在上帝的「伊甸園」裏,享受快樂。
第二天,6 月 9 日早晨天氣晴朗,婁氏親人們一行十五人同去寧海公墓掃墓。我的兒女此刻深深地感謝爸爸生前對他倆的培育、以及前途的決策和引領。其他親人也都仰視「大伯」給我們帶來的團聚和敬意。回到老家,在祠堂裏查閱婁氏家譜,得知我們的祖宗是從明朝遷入此地,祖先列碑為證,至今已有子孫三十、三十一代,且一代興旺一代。此時「人」在上海,「心」在鄉下的大侄子,甚是牽掛我們這次家鄉之行,我們每到一個地方,必有他參與安排、督促提醒。這天午飯,是他在鄉下的媽媽、妹妹準備各種餡料的寧海「麥餅」來款待我們。「麥餅」是我們祖先所創造出飲食文化的成果。
我的兒女全家是第一次見到家鄉婁氏親人,他們都沈浸在幸福甜蜜之中。謝謝家鄉親人的款待、陪伴和愛心。
再見了,婁氏親人們,我們有著同一個祖先、有著同一個根源,親情永不離去。
如今,每年清明節,在寧海的婁氏親人們都會為我的丈夫掃墓,並把掃墓過程的視頻用電腦傳給我們。使遠在美國的我,雖不能每年在清明節親往丈夫墓地瞻仰,但仍感到安心、放心和溫馨,真的品嘗了「親情永不離去」的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