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Article > 人之初

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人之初

中國著名的「性本善」之說,還是「性本惡」的「人性大猜想」,提出已經有好幾千年了。然而至今,仍沒有最後答案。孟子曾經給出了第一步的闡述,說人有「惻隱之心」,故曰人性本善。時至今日,當今學者也還仍然是停留在這一步。你的見解又如何呢?

我們說(1)人是愛的結晶,愛是善,結晶亦善;(2)人一生產下來就很「可愛」,「可愛」就一定是善;(3)人有「惻隱之心」,「惻隱之心」就是潛意識,故此人注定向善。所以說,「人之初,性本善」。

那為什麼有人說人性本惡呢?其原因是屢見「人性惡」的事證。我們可以回頭來看看佛洛伊德的證明:「物質必具能量,能量不可數;生物必具本能,本能不可思議。」佛洛伊德研究認為:「人的精神活動的能量來源於本能,本能是推動行為的內在動力。」

佛洛伊德理論指出,人最基本的本能有兩類:一類是「生」的本能,生是美、是喜,生的本能決定了人善良的本性;另一是「死」的本能,即死亡本能或攻擊本能, 這種本能決定了人性善惡相互轉換的可能性。生的本能在成人之初,死的本能在成人之後,故說,「人之初,性本善」。

人在溫馨、愛撫的環境生活中,必激發善良的一面;人在惡劣、仇恨的環境生活中,必誘生邪惡的一面。心理學研究顯示:善者看人善,惡者看人惡;善者以人善為據而行善,惡者以人惡為例而做惡。故此說,「性相近,習相遠」。狗為什麼會咬人,是因為它常常處在恐懼之中。

討論性善與性惡有意義嗎?有!只有承認「性本善」,這才有了改惡從善的依據;只有承認「習相遠」,這才有了改惡從善的措施。其實,善與惡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在某種條件之下,它們可以相互轉化。這是一條對立與統一的矛盾法則。

討論性善與性惡有必要嗎?有!因為「性善與性惡」涉及到「和平與戰爭」的問題。和平是善者的溫床,戰爭是惡者的土壤;善者期待和平,惡者宣揚戰爭。戰爭與恐怖是以好鬥為唯一述求,而以求和為其恥辱。

所以,本文意圖在乎優良環境,不要姑息恐怖、不要縱容戰爭。但是,我們在思考中華文化發展的過程中,曾經給出三條結論性看法:(1)祖先崇拜;(2)帝王文君;(3)文化革命。其中文化革命確實表現了文化成長過程中的激蕩,卻付出了不可彌補的代價。

幾千年來,有人會常去東方求仙、到西方問神。近百年來,先是學會了「革命無罪、造反有理」的謬論,後又迎來了迪安.古德哈姆.艾奇遜提出「和平演變」理論。艾奇遜預期在中國革命第三代、第四代人身上,必然產生文化的回歸。這也倒是一種新的思維。

其實,在華夏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們,歷史前進的步伐總是循著自己的文化行事。儘管時左時右、或進或退,卻始終都不離中華文化這條中軸線。制度管理只能與時俱進。既得利益者若能放下嗟來之食,全民無須長期鬥爭流血,這就是「和平演變」的新道理。

我們需要營造出代代和諧發展、與時俱進、和平演變的優良環境。此乃善之善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