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早,一般庶民的生活艱苦,且東方人大多以穀類及蔬菜等植物性食物為主,肉食較少。因而大多只於逢年過節時,添加若干魚、肉用以加菜外,冬天另有進補的風俗,以增加體內能量,抵抗寒冬。如每年到了立冬,就有「立冬補冬」的習慣。
至於西洋人也有吃補的習性,他們所說的食療補品(Dietary Supplement),通常簡稱補品。但我們的補和他們的補卻完全相反,因西洋人是以肉食為主,體內所欠乏的就是植物性食物所含有的抗氧化物質。這些抗氧化物,可以消減因吃肉類過多所產生有害身體的遊離基(Free radical,或稱自由基,是一種帶未成對電子的極不安定的分子,它隨時與體內其他物質發生化學反應並加以氧化,是造成人生病或老化的兇手)。在美國市面上有許多不同系列的補品,像維他命類、礦物質類及採用蔬菜、水果或草藥等植物榨萃濃縮液精製成的錠劑、膠囊、粉末或飲料。其上並註明劑量是多少毫克(mg),每天服用若干等,以供定時、定量攝取。
理論上,直接食用蔬果,應該能夠獲得我們所需要的營養成分。如我們常常聽說:某種蔬菜攝取多少公克,就可以獲得成年人一天所需維他命 C 值。但實際上,確是很難達到理想的需求量。因為在同一片土地上,連續栽植農作物時,會造成土地貧瘠,因而使蔬菜本身營養成分降低。近年來逐漸採用的溫室栽培的蔬果,其營養成分也較傳統的室外自然環境生長者遜色。如菠菜、高麗菜等葉菜,雖然在同一地區栽植,但其維他命 C 的含量,只有半世紀前的半數左右。又烹調時,也會造成食物內維他命類含量減失。例如含有高維他命 C 的馬鈴薯,以水煮時,損失 30% 維他命值,如改用氣蒸,維他命消失 20%。換言之,我們實際上所能攝取維他命 C 的數量,是視蔬菜的栽培環境及烹調方法而有變化。因此農業學者鼓勵農民少用化學肥料,最好改用有機堆肥。營養專家也建議儘量選購有機食物,以便食用更能助益健康的農作物。
以前心肌梗塞或大腸癌等病症,多數發生於西方人身上。但近幾年來,這些生活習慣病在東方人中也漸漸有增多的傾向。因隨著經濟的提升,東方人飲食習慣,也逐漸改變為歐美型飲食,致造成營養過剩,體內的脂肪質愈積愈多。而脂肪是最容易受游離基侵害的。也就是說肉食的人,身體較容易受氧化作用。為預防生活習慣病及延緩老化,最有效的方法是補充抗氧化物質,以便消減體內的游離基。茲將目前世界各地較出名的植物性抗氧化作用的補品列舉於後,僅供讀者們參考。
(1)大蒜。原產於中亞地區,後輾轉至地中海沿岸,目前世界各地差不多均有大蒜的蹤跡。它自古就被認為是能增加人體強壯的食物。大蒜所含硫化芳基成分會產生刺激及強烈氣味,所以很多人擔心吃大蒜導致吐氣帶有臭味。其實大蒜中的硫化芳基,具有強力的抗氧化作用,它可在體內與維他命 B1 結合變成阿利基亞命,可在細胞內促成能量產生,因而有消除疲勞的效果。
根據流行病學機構的調查顯示,大蒜產區和長期食用大蒜的人群,其癌症的患病率,明顯地低於其他地區。另醫學研究也證實,大蒜素擁有很強的抗菌作用。在歐洲,大蒜很早就成為醫藥原料,用以治療動脈硬化等病。特別是大蒜對生活習慣病之一的高脂血症的治療效果及預防血液中的壞膽固醇被氧化造成動脈硬化的臨床報告,有充分的信賴性,是被世界衛生組織(WHO)所公認的。
根據上述理由,大蒜對健康是有多種功效的,特別是它具備有抗老化作用。因此,在市面上出現很多種類使用大蒜製成的補品,但須視個人需要選購服用。但如目前服用抗血液凝固的抗血栓藥治療劑的患者則不能攝取太多,因這種藥與大蒜的作用類似,可能造成效果過大的問題。
(2)紫蘇。紫蘇的種子,自古就被中醫用作抑制咳嗽或痰症的藥材。紫蘇種子含有豐富的木犀黃精(luteolin)的黃鹼醇。這種色素有強力的抗氧化作用。另外紫蘇的種子也含有一種叫做「阿爾哈亞麻仁油(脂)酸」的脂肪酸。
脂肪酸是三大營養素之一,它是脂肪的主要成分,是人體不可缺的物質。但若攝取過多時可能導致血液內的中性脂肪增加而發胖,並連帶引起各種生活習慣病。惟這種阿爾哈亞麻仁油酸卻是不會引起中性脂肪的脂肪酸,應可以放心服用。另外,阿爾哈亞麻仁油酸也有抑制過敏性的作用。特別一提是紫蘇種子本身所含的木犀黃精和阿爾哈亞麻仁油酸兩者的互助互補效果,將會產生更佳的藥效。如抑制炎症及癌細胞的增殖或動脈硬化的惡化等有奇特的作用。除紫蘇的種子外,其葉子也可以用來加工製成補品,其所含的羅斯馬林酸能治療花粉症等疾病。
(3)郁金(turmeric)。另稱薑黃,其同類有數十種之多。其中,被用作原料製成補品的是分別於春天開花及秋天開花的春郁金及秋郁金兩種。前者除黃色素較淺淡外,其所含的抗氧化成分薑黃素,含量也較稀薄。至於後者,則呈深黃色色素外,其抗氧化效果也優越很多。故本文所提的部分均以後者為準。郁金自古就被用以製造調味料咖喱的主要配料外,作為中藥或民間流傳的藥方的歷史頗悠久,像胃、膽、肝或止痛等病疾均能派上用場。而經由近代醫學所做藥理作用的檢證,被證實具有相當程度的藥效。
薑黃素尚有兩種重要的抗氧化作用。其一是能直接消減體內所產生的游離基,其二能促進抗氧化酵素的活性化而間接排除游離基。目前醫學界已普遍以其作為抑制炎症、促進免疫細胞的活性化、阻止血液中的壞膽固醇受氧化,以利預防動脈硬化。也能抑制由糖尿病引起的白內障、大腸癌以及肥胖症等。近年來從郁金萃取濃縮液作為延緩人體老化速度的補品,但其攝取量則須依指示制定。一般每日的攝取劑量,是依體重的比例計算,即是體重每公斤以飲用一毫克為限。若攝取過量,可能將對肝機能造成傷害。
(4)銀杏。從銀杏的綠葉榨取的濃縮液含有豐富的脂肪性松烯及黃鹼醇色素。前者能抑制血小板凝固血液及兼有擴張血管的作用。而後者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消減游離基,除能預防過氧化脂質的產生外,其較特殊的功效是能抑制毛細血管的透過性(血液有可能自毛細血管滲漏的症狀,假使這種滲漏發生在眼睛的網膜時,將會造成視力的減退)。通常隨年齡的增加,透過性就增高,就是人體老化現象的一部分。
現以德國為主的歐洲各國,利用銀杏作為抗氧化作用頗盛行,通常是用它作為腦或毛細血管的血流改善,且最近證實其對老人癡呆症也有頗佳的效果。以銀杏作為改善血流的通順及抗氧化作用,因而可以預防腦中風、心臟病、動脈硬化、高血壓或緩解癡呆症等,用途頗廣泛。銀杏如果服用過量,也許會造成反效果。因此使用銀杏之前,務必先與醫師或藥師確認自己的健康狀況,以避免副作用的發生。
(5)法國松。法國西南部蘭都地方沿海一帶栽植的松木樹皮所榨抽的萃取物,目前已有四十幾個國家以它作為醫藥或補品的原料,其中最有名氣的製品就是預防老化的補品。因其含有強韌抗氧化作用的多聚酚及具有抗菌效力的苯醇(phenol),而這兩種成分合成後其加乘效果,更能發揮優異的作用。像抑制炎症、過敏症、提高免疫力及促進血流通暢等。
目前除法國外,其他很多歐洲國家都把它作為各種有關血管疾病的治療藥。它能促進從血管內皮細胞擴張血管的成分:一氧化氮的產生。因而有降低血壓的作用,如靜脈的血流發生阻礙所造成的絞痛或浮腫等慢性靜脈障礙症;又能幫助構成皮膚生膠質蛋白的合成作用、抑制癌細胞的增殖及預防腦部發生氧化反應等,用途頗廣泛。惟該補品的副作用是:若空腹時服用有些人將會發生胃腸不舒服現象,故最好餐後攝取比較妥當。
(6)瑪莉亞薊。自古在歐洲民間已廣泛應用以治療肝臟或膽囊的草藥,又經現代醫學研究確定對肝機能有改善效果。從瑪莉亞薊的種子中萃取濃縮劑,用做為治療肝病的醫藥在德國歷史已久。因它攝入體內後能產生特殊的抗氧化作用,不像其他的抗氧化物質直接消減游離基,而是增強抗氧化酵素,間接消除游離基,因而能促進肝細胞的再生,並改善肝硬化或慢性活動型肝炎等。目前在中國、韓國及墨西哥等均作為醫藥或補品,並獲得世界衛生組織審查,列入沒有副作用的抗炎症藥用植物。
(7)藍莓。原產於北美洲寒冷地帶,適宜酸性土質的多年生石楠科灌木,開粉紅色小花,果實很少大於一英寸。藍莓種類頗多,但僅有四種較常用作為食品,其中一種叫做越橘莓(bilberry)者,被認為是最好的品種。藍莓的果實除適合生吃、做餡餅、製成果醬、果汁外,以越橘莓為原料製成的藥劑或補品被視為上品。因它所含的紫色花色素(anthocyanin)的成分最豐富,具有強力的抗氧化作用。其萃取物可用以改善眼睛疲勞、網膜炎或夜盲症。又藍莓不僅能改善或預防眼睛的毛病,也能增強血管的活性化,故可以抑制動脈硬化的惡化及預防高血壓等生活習慣病。在選購藍莓補品時,應注意產品的標示。因各種藍莓的成分相差極多,而其藥性也有別。最好選擇以越橘莓為原料者(但也要注意其他花色素的含有量),以 36% 最佳(它是歐洲醫藥品的規格),較接近 36% 者也尚稱可行。
(8)蔓越橘(cranberry)。和前項藍莓類似,原產於北美洲寒冷的濕地,生長在酸性土壤中的多年生杜鵑科蔓藤類植物。開白或粉紅色小花,圓或橢圓的小型果實,於秋天成熟呈朱紅色。自古即為北美印第安人主要的食物,並兼作為傷藥。初期的歐洲移民也學會食用蔓越橘,並成為傳統的感恩節食物。在十八世紀時,很多橫渡大西洋的船隻將它儲藏在艙內作為補給,預防因長期缺乏攝取新鮮蔬果而引起的壞血病。蔓越橘含有豐富而強有力的抗氧化作用的多聚酚,叫做正花色素(pro-anthocyanin),和前面所提的法國松萃取物稍相似,但其化學構造卻有別。專家將蔓越橘所含有者分類為 A 型,是其他植物所沒有的獨特花色素。現蔓越橘被用作抑制動脈硬化、癌細胞的增殖、炎症及抗菌作用等醫藥或補品的原料。
除上述目前被廣泛用為醫藥或補品的八種植物外,我們身邊能作為醫藥用途的植物頗多。這些植物已被用作藥材或日常食物已有千萬年的歷史。除中國的漢藥較有名氣外,其他很多地方,也均有使用各種植物,用以作為藥劑或健康補品。如茶,特別是綠茶,含有豐富的多聚酚及單寧酸等八種二羥基苯。其中一種叫做沒食子酸盬的抗氧化力最強,差不多是維他命 B 的 20 倍。它是屬於水溶性及脂溶性中間性質,寄存在血液及胃的粘膜中,有補捉體內游離基的作用,因而能預防心臟病、糖尿病或癌症的發生。
在南美洲,被公認較出名的藥用植物,應該是金雞納樹皮。自古原住民就以它作為退熱神藥,至今仍為製造奎寧(quinine)的原料。它除了是治療瘧疾的特效藥外,同時也應用於治療其它多項病症。南美還有一種稱為洋地黃的枯乾葉子,是治療心臟病的靈藥。至於中美洲,墨西哥的地瓜根部,為製造可體松(cortisone)的材料,是治療關節炎的良藥。北美印第安人傳統上醫治齒痛、感冒或傳染病,曾沿用當地盛產的菊科植物「越克那色亞」,它目前被加工製成補品或青草茶。其所含的黃鹼醇,有抗氧化、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因而能治療感冒、過敏性引起的蕁麻疹或癢症等。真所謂食療補品滿天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