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Article > 浮生憶往(二):憶青原記高光上人

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浮生憶往(二):憶青原記高光上人

青原山位於江西吉安水東,山巒起伏,林壑優美,自古為佛教聖地。唐代高僧行思在此駐錫證道,樹青原一派,世稱七祖,青原山遂為佛教禪宗青原派的聖地。明大儒王守仁講學青原,創陽明學派,益使名山增色。歷代名賢巨士,登山尋勝,或詠懷青原,或留題翰墨,多為傳世名作,亦與名山相輝映。

抗戰中期,政府創辦國立十三中學,委江西名教育家陳穎春先生為校長。陳校長遂選定青原山為校址,名山勝景,風物咸宜,確為戰時不可多得的理想學苑。十三中創校六年,蜚聲東南,人才輩出,地靈人傑,信而有徵。至今皤然白髮的昔日莘莘學子,依然懷舊共憶,情繫青原,歷六十年不渝,殊不多見。

一九四二年(民國三十一)年秋,我考入嚮往已久的的國立十三中高中肄業。開學之初,即以朝聖的心情,遍尋青原勝蹟:聖域、祖關、待月橋、五笑亭、七祖塔、青原古寺、陽明書院,均留有我無數足印和心印。陽明書院乃是我在學的校舍,使我難忘的則是青原古寺。當我初次瞻仰寺前文天祥親題的蒼勁雄渾的「青原山」三個大字時,不禁對我民族英雄的卿賢文信國公肅然起敬。進入寺內,四大金剛,兩廂站列,雄武英挺。前進大雄寶殿,山環水繞,殿宇宏偉,佛像莊嚴,香火鼎盛。大殿四週,歷代名賢碑刻羅列。大雄寶殿後殿,供奉一尊高大的觀世音菩薩,寶冠珠,莊敬慈悲,我立時虔誠頂禮。緣我幼時曾生一場大病,先母在禪寺向觀音大士燒香許願,病癒後攜我踵拜還願,從此結了佛緣。邇後我在十三中高中三年,常趁假日來寺參拜觀音,無間風雨;也隨緣常在大雄寶殿前諦聆僧眾誦經修行,久之,僧眾對我這個虔誠的學生,有了印象。其間也曾數度與古寺住持高光上人相值,上人是禪宗高僧,我均合十為禮,表示敬意。

記得在高二下一個假日,我照例於參拜觀世音菩薩後,返回陽明書院時,在大雄寶殿右廂高光上人客堂前,與上人相遇。我超前雙手合十為敬,上人還禮後,對我說:「進來坐坐。」我便隨他進入客堂,上人很客氣地以茶招待,我受寵若驚。坐定後,即自我介紹姓名、籍貫及在校年級。上人聽罷,說道:「你是江西泰和人,我俗家是永新,與泰和是鄰縣。」又問我是那一鄉,我答是高德鄉,上人說:「高德鄉緊鄰永新,貴鄉五龍山、白泉山也是名山,我早年曾行腳其間,山明水秀,確是勝地。」他繼說道:「我知道你常來參拜觀音菩薩,聽僧徒誦經,你有慧根。」我便將小時大病,先母向觀音大士燒香許願、病癒攜我還願的事述說一遍。上人說:「原來你早結了佛緣。」我又對他說,我好靜,也喜歡寺內清靜的環境。坐了片刻,我即告辭。以後亦曾多次和上人相晤,上人開示我很多為人處世的哲理,使我受益非淺。

在國立十三中高三下快畢業時,學校對畢業班的管理較為鬆懈,也不參加點名。我此時忽然興起,何不趁此時機去體認一下古寺僧眾修行安隱生活的念頭。一天,我去古寺參拜後,拜望上人,陳述來意畢,問可否賜借一客房小住幾天,體認寺內清靜的生活?上人微笑立即應允。待教官亦同意後,我便搬入高光上人客堂邊的小客房住下,過了幾天晨鐘暮鼓,與僧眾同作息的清靜生活,也體認眾僧侶誦經修行早晚日課的片段。

一九四五年(民國三十四)年夏畢業離校前夕,我向高光上人辭行,感謝他的教誨和愛護。上人知我將離開青原山,即持贈一部八大本線裝的「青原山志」,作為送別,並相期後會。一別六十年,至今無緣再遊青原,上人也早已圓寂。據我所悉,青原古寺在文革時期,亦受衝擊,上人是否因而難以適應致疾,不得而知。我惟有默禱上人在西方極樂世界早證佛果,也祈盼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和鎮寺諸佛,歷劫無恙。至於他送我的大部頭「山志」,當時我意識到男兒志在四方,畢業後不會長留家鄉,也無法攜書遠行,便把它藏在老家閣樓上的書箱內,冀望他日告老歸田,開卷細讀。世事滄桑,六十年來,四海為家,歸田夢碎,「山志」無緣展閱,亦不知書落誰家,思之慨然!

同一系列:浮生憶往(一):兩次面見蔣總統
浮生憶往(三):慈母淚
浮生憶往(四):憶念陳際唐校長
浮生憶往(五):悼念梅公汝琅將軍
浮生憶往(六):記國立十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