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Article > 中醫保健知識(一)

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中醫保健知識(一)

中醫保健養生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講究的是人與大自然的平衡,五彩繽紛的生活環境和飲食中的五味與人的健康密切相關,若調配的得當,可健體益身,若過之則會不利健康。

有關專家曾指出:我國傳統養生學有靜神、動形、固精、調氣、食養、藥餌等六大派別。但到目前為止,醫學研究表明,尚無任何一種養生觀可以包容、更不可能適應所有的人。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關於影響健康長壽的因素來看,60% 取決於個人因素,15% 取決於遺傳因素,10% 取決於社會因素,8% 取決於醫療條件,7% 取決於氣候條件。因此,保健養生,要從各自的具體情況出發,幾乎沒有任何一種養生之道是完美無缺的,更不可能適合眾人。人們只能在學習各種養生方法的過程中兼容並蓄,尋找適合自身情況的養生之道。並在實踐中不斷調整心態,擇優選用養生方法。

有醫家建議:養生首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心態平和了,才能心平氣和地在學習養生知識的過程中,尋找到適合自己的養生方法。他們倡導人們在神志養生和情志養生兩方面上弄懂養生的要意。

神志養生,是指通過內心世界的自我調節,保持心態平和,使之健康長壽的方法。通過少私寡欲、知足常樂、心胸豁達、多行善事等四個方面,逐步掌握神志養生。情志養生,是指通過對外界客觀環境的情緒反映的自我調節,來轉變自己的錯誤思維方式,將心情調節到最佳狀態,使之健康的方法。通過戒驕戒躁、養調情緒、避生「三氣(閒氣、怨氣、悶氣)」,逐步掌握情志養生。無論神志養生還是情志養生,關鍵是調整心態,營造好心情。

調整心態,全屬健康長壽中的個人因素,所占比例極大,這一步十分重要。如果心態調整不好,再妙的養生方法也於事無補。養生重在調心態。

中醫養生的七要素

一﹒神養: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融合了傳統醫藥、宗教和民俗文化內容。

二﹒行為養: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等行為調養。融合了傳統醫藥、宗教、民俗、藝術文化等內容。

三﹒氣養: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四﹒形養:主要包括形體鍛鍊、體育健身活動。內容融合了醫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五﹒食養: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製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藥、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養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其應用範圍廣,適合人群較多。

六﹒藥養:主要內容為養生藥劑的選配調製。其製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藥,其製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對此,古代常有藥膳、法膳之稱。其應用範圍也較廣,適合人群較多,營養內容也涉及到醫、藥、飲食文化等方面。

七﹒術養: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藥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拿、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進行養生。其內容主要涉及醫藥文化。

十二經脈流注關係及時間

手太陰肺經(3–5am)→ 手陽明大腸經(5–7am)→ 足陽明胃經(7–9am)→ 足太陰脾經(9–11am)→ 手少陰心經(11am–11pm)→ 手太陽小腸經(1–3pm)→ 足太陽膀胱經(3–5pm)→ 足少陰腎經(5–7pm)→ 手厥陰心包經(7–9pm)→ 手少陽三焦經(9–11pm)→ 足少陽膽經(11pm–1am)→ 足厥陰肝經(1–3am)。

食物的顏色與五臟相互對應,搭配合理,是飲食養生的基礎。從中醫的角度上講,青入肝、赤入心、黃入脾、白入肺、黑入腎。

心色是赤色,屬夏天。所以紅色的食品養心入血,還有活血化淤的作用。尤其是在夏天,養心更為重要,應適當多吃山楂(紅果)、番茄、紅蘋果、紅桃子、心裏美蘿蔔、紅辣椒等紅色食品。

腎色是黑色,屬冬天,所以黑色的食品有益腎抗衰老作用。尤其在冬天,更應該養腎。因此,冬天應適當多吃黑桑葚、黑芝麻、黑米、黑豆、何首烏、熟地等黑色食品。

肺色是白色,屬秋天,所以白色的食品有補肺作用。因此,秋天應適當多吃白果、白梨、白桃、白杏仁、百合、秋梨膏等白色食品。

脾色是黃色,四時皆養,所以黃色的食品多補脾。尤其在長夏和每個季節的最後十八天,應適當多吃山藥、土豆、黃小米、玉米等黃色食品。

肝色是青色,表現為綠,所以青色食品多補肝。尤其在春天應適當多吃青筍、青菜、青豆、菠菜等青色食品。

五味與飲食養生

味過於酸:酸味補肝;味過於酸,反能傷肝,引起肝氣偏盛,這樣就會克伐脾胃(木克土),導致脾胃消化功能障礙。

味過於鹹:鹹味補腎;味過於鹹反而傷腎,損壞骨頭(腎主骨生髓),腎氣偏盛,就會導致抑心氣(水克火),引起心悸、氣短。

味過於甘:甘味補脾;味過於甘,反能傷脾,引起胃脹不適,還會克伐腎水(土克水),出現面黑。

味過於苦:苦味補心;味過於苦,反能傷心,導致心肺功能障礙(火克金)。

味過於辛:辛味補肺;味過於辛,反能傷肺,出現筋脈遲緩不利(金克木,肝屬木,肝主筋),又因為肺主氣,傷氣可引起傷神而發生的精神衰弱。

所以,《黃帝內經》強調要飲食有節,以免傷害五臟。同時味覺也能預示著五臟的狀態,這也是中醫的奧妙。苦,提示肝熱或肝病;甜,提示脾熱;鹹,提示腎虛,因腎虛,腎液上泛之故;酸,是肝氣上溢的徵兆,多顯示肝虛;腥,肺熱先兆。

以食物的形狀與人體部分器官的對應選擇攝入:

胡蘿蔔:橫切後像人的眼睛,可促進血液向眼部流動,改善眼部 功能。

番茄:形狀和顏色與心臟相似,有四個心房,可淨化心臟和血液。

核桃:像小腦,能提供和幫助大腦的傳導。

葡萄:一串串像血細胞,能增強心臟和血液的活力。

菜豆:像腎臟, 能幫助維持腎功能。

芹菜和白菜:有增加骨質的功效。

酪梨,茄子和梨:具有改善女性子宮和子宮頸的功能,調節荷爾蒙。酪梨九個月的成熟果,含有萬種化學營養物質。

紅薯:像胰腺,可以調節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指數。

洋蔥:像人體細胞,能幫助所有人體細胞清除廢物,流淚沖洗眼睛的上皮細胞等等。

要想吃得健康,首先要測試自己的體質。瞭解自己的體質,才知道該吃甚麼好。

氣虛體質

說話沒勁,經常出虛汗,容易呼吸短促,經常疲乏無力,這就是氣虛體質。這種人容易感冒,生病後抗病能力弱且難以痊愈,還易患內臟下垂,比如胃下垂等。

調養方式:多吃具有益氣健脾的食物,如黃豆、白扁豆、香菇、大棗、桂圓、蜂蜜等。以柔緩運動、散步、打太極拳等為主,平時可按摩足三里穴。常自汗、感冒者可服玉屏風散預防。

氣鬱體質

多愁善感、憂鬱脆弱的氣鬱體質,一般比較瘦,經常悶悶不樂,無緣無故地歎氣,容易心慌失眠。

調養方式:多吃小麥、蔥、蒜、海帶、海藻、蘿蔔、金橘、山楂等具有行氣、解鬱、消食、醒神的食物。睡前避免飲茶、咖啡等提神醒腦的飲料。可以服用逍遙散、舒肝和胃丸、開胸順氣丸、柴胡疏肝散、越鞠丸調節。

濕熱體質

臉部和鼻尖總是油光發亮,還容易生粉刺、瘡癤,一開口就能聞到異味,屬於濕熱體質。這種人還容易大便黏滯不爽,小便發黃。

調養方式:飲食清淡,多吃甘寒、甘平的食物如綠豆、空心菜、莧菜、芹菜、黃瓜、冬瓜、藕、西瓜等。少食辛溫助熱的食物,戒除煙酒,不要熬夜,過於勞累。適合中長跑、游泳、爬山、各種球類、武術等運動。日常可服六一散、清胃散、甘露消毒丹。

痰濕體質

心寬體胖是最大特點,腹部鬆軟肥胖,皮膚出油,汗多,眼睛浮腫,容易困倦。

調養方式:飲食清淡,多食蔥、蒜、海藻、海帶、冬瓜、蘿蔔、金橘、芥末等食物。少食肥肉及甜、黏、油膩食物。可服用化痰祛濕方。

血瘀體質

刷牙時牙齦易出血,眼睛常有紅絲,皮膚常乾燥、粗糙,常常出現疼痛,容易煩躁,健忘,性情急躁。

調養方式:可多食黑豆、海帶、紫菜、蘿蔔、胡蘿蔔、山楂、醋、綠茶等具有活血、散結、行氣、疏肝解鬱作用的食物,少食肥豬肉等,並保持足夠的睡眠。可服用桂枝茯苓丸等。

陽虛體質

總是手腳發涼,不敢吃涼的東西。性格多沈靜、內向。這些屬陽虛體質。

調養方式:可多吃甘溫益氣的食物,比如蔥、薑、蒜、花椒、韭菜、辣椒、胡椒等。少食生冷寒涼食物,如黃瓜、藕、梨、西瓜等。

自行按摩氣海、足三里、湧泉等穴位,或經常灸足三里、關元。可服金匱腎氣丸。

陰虛體質

如果怕熱,經常感到手腳心發熱,面頰潮紅或偏紅,皮膚乾燥,口乾舌燥,容易失眠,經常大便乾結,那就是陰虛體質。

調養方式:多吃甘涼滋潤的食物,比如綠豆、冬瓜、芝麻、百合等。少食性溫燥烈的食物。中午保持一定的午休時間,避免熬夜、劇烈運動,鍛鍊時要控制出汗量,及時補充水分。可酌情服用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

平和體質

「身體倍兒棒,吃嘛嘛香」,再加上睡眠好、性格開朗,社會和自然適應能力強,典型的平和體質。此體質的人不易得病。

調養方式:吃得不要過飽,也不能過饑;不吃冷,也不吃得過熱。多吃五穀雜糧、蔬菜瓜果,少食過於油膩及辛辣之物。運動上,年輕人可選擇跑步、打球,老年人則適當散步、打太極拳。[下一篇:中醫保健知識(二)]

同一系列:中醫保健知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