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中國的國飲,而中國是茶的原產地。「柴米油鹽醬醋茶」這是每個老百姓生活中的七件大事。中國人喝茶保健源遠流長,唐代就有「茶為萬病之藥」一說。茶文化更是一種高雅的精神藝術 – 在茶藝的操作過程中能提昇精神境界和道德風尚,即所謂的茶道。君以茶賞臣,子以茶孝親,朋友之間以茶溝通感情,夫妻之間因相互奉茶而更加親愛,可以說完全發揮出茶的精神所在。初學泡茶的人,最初只是單純的模仿他人動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必須經過不斷的練習、操作、思索,而漸漸由形似到神似;待充分的掌握了茶性,再經過自我判斷,即可創造出自己的風格,甚至成為一個流派。
印象中我對喝茶的初次體驗大約是在小學六年級。當時家父服務的單位「台北縣政府」,經常要派他下鄉視察。每年初春,他都會至文山區的坪林石碇鄉一帶出差,回來時都會帶上當地剛採收的文山包種及鐵觀音等春茶。每當他拆開那一大紙包的茶葉準備要分裝茶罐時,我都會聞香過來幫忙,同時燒開水泡茶讓大夥先嚐嚐鮮。可惜當時年幼,還完全未能體會茶湯的香甘原醇,以及口齒留香的茶韻;但那些新鮮茶葉特有的清香味,至今還令我難忘。
大學畢業赴美進修,定居加州之後結婚生子忙於事業,一會功夫就到了知天命的年紀。因為在灣區從事旅遊業,平時喜愛藝術,且崇尚素樸美學。曾於 2009 年以僑商名義申請回台,參加海外僑商之花藝及茶藝研習班,與來自五大洲的僑胞共同研習茶文化創意產業。僑委會特別派出重量級的兩位名師,茶達人-池宗憲及王德傳茶莊的王少東親自來替我們示範茶藝及講解茶道。兩個星期下來,讓我對中國的茶文化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學泡茶應先從如何分辨茶葉開始。不同的茶種其關鍵是在於發酵。所謂發酵是將茶的表面做一點破坯,讓香味以及滋味經過微妙的熱度及濕度的變化。而後依其顏色由輕到重來區分。大至可分為六大類:
綠茶及黃茶屬於不發酵茶,以龍井、碧螺春及君山銀針為代表。白茶則屬於部分發酵,白毫銀針、壽眉可稱為白茶極品。
青茶則以烏龍茶最為大宗。常見的有包種茶、東方美人、鐵觀音、凍頂烏龍等堪稱台灣茶的代表,擁有廣大的茶迷,尤其是高山烏龍。
紅茶屬於全發酵,代表茶葉有正山小種、祁紅毛峰、滇紅等,咖啡因較重。黑茶是屬於後發酵,其中以普耳茶最能代表可以說發酵越久,茶湯愈紅。長期飲用可降低血脂,適合中老年人飲用。
學會分辨六種基本茶類之後,要如何才能泡出一壺好茶?所謂好茶,並非價高或是得過獎的就是極品,而品茶,喝了才算。水溫、水質及茶量與浸泡的時間才是泡好一壼茶的關鍵所在。多喝多品,若能茶喝三杯,立辨品質優劣,那麼價格高低,也自有分野。品茶除了講求茶本身的色、香、味及形之外,好水、好茶具亦缺一不可。茶人以茶養性,陶冶情操,將習茶融入生活美學當中,尋求與時代從容自在的契合,再進一步達到心靈的滿足。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做個有時尚理念的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