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元年(1126 年)金人攻陷首都汴梁(今開封),擄走了徽宗、欽宗,北宋朝廷就算結束了。趙構逃至臨安(今杭州)建立南宋小朝廷,也過了一段安穩的日子。宋代林升所作的一首詩:
題臨安邸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從詩人所描述,可以看到南宋首都當時繁華歡樂的情況。
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 年),臨安亦被伯顏率領的元軍佔領。二月初五,臨安舉行受降儀式,五歲的宋恭帝和謝太皇太后相繼被俘。恭帝的兩個異母兄弟,益王趙(音是)和廣王趙昺(音丙),在舅舅楊亮節及朝臣陸秀夫、文天祥、張世傑等人護衛下南逃。在金華趙 被封為天下兵馬都元帥,趙昺為副元帥,晉為衛王。1276 年 6 月 14 日,剛滿七歲的趙在福州即皇帝位,是為宋端宗,改元景炎,奉母楊淑妃為皇太后。景炎三年,帝病逝於碙州(廣東沿海)。1278 年,七歲的帝昺即位,在位僅三百一十三天。在崖山海戰時,年僅八歲的他,嚇得嚎啕大哭。陸秀夫先逼妻子、家人、楊太后等人跳海,然後背負帝昺隨之躍入崖門崖南海中,該地屬台山管轄,但因地勢陡斜,故後人將楊太后陵等紀念建築設於崖門北岸,地勢比較平坦之新會縣境內。
崖門海戰越七日,尸浮海上者十萬餘人。深圳赤灣有宋少陵墓,傳說帝昺被人發現其尸體身穿龍袍,乃將之葬此。
據說陸秀夫尸體被人撈起,葬於二城(即今台山市都斛鎮義城村)。清朝官員毀墓後,其後裔在台山聯安鄉與開平東山鎮交界之馬山重修衣冠塚陸秀夫墓。我於對日抗戰時,因學校遷至台山廟邊鄉,開學時徒步一天到學校寄宿,曾走過馬山半山腰。據說山中矮樹林處就是陸秀夫之衣冠塚,該處離我村不遠,走路約三小時到達。
文天祥《過零丁洋》(或稱伶仃洋)時,曾作了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最後兩句所表達的浩然正氣,尤為後世所稱頌。
過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零丁洋位於珠江口香港至澳門之間,平時風浪不大。我有一位朋友在抗日戰爭日軍佔領香港時,只有十二歲,跟隨親人由香港搭小木船去澳門,然後經陸路回台山鄉下。他說當時風平浪靜,木船雖小,也沒有危險,但遭海盜搶劫,只是身無長物,沒有甚麼損失。我十多年前亦曾從澳門搭水翼船往香港,好像約二小時就到了,也無風浪。
香港九龍啟德機場附近有一座宋王臺,是一塊大石,約十幾呎長,五呎高,刻有宋王臺三字,我去那裡玩過。後經專家考證,宋帝昺從未到過那裡,是假的。最近上網查到宋帝昺在香港大嶼山梅窩即位,但卻沒有留下一點遺跡。我在香港讀書時,暑期經常和同學去那裡游泳,有時亦在那裡住一兩天渡假。那時剛開發,只有幾間小旅館,亦無有關宋帝昺之傳說。這一切都是為了宣傳旅遊編出來的故事,所以野史多數是不可信的。
陸秀夫為江蘇鹽城人,現在家鄉建有陸秀夫祠。傳說陸秀夫跳海後,隨從族人逃到粵北從化縣定居。
台山市斗山鎮浮石村,是台山最大的村莊,全村均姓趙,為海戰幸存宋朝皇室後裔所居。
陸秀夫和其他官兵護少帝南逃時,被元兵追逼,經過廣東汕頭南澳島。南澳為全國唯一海島縣,有大小三十七個島嶼。當時在那裡鑿出三口水井:一為龍井,專供皇帝飲用;一為虎井,供大臣飲用;一為馬井,供隨從人員、士兵飲用:後人統稱宋井。我曾到那裡旅遊,看見過宋井,現在已用石塊圍起來,整理得很美觀,成為著名的景點了。
我的家鄉距崖門很近,現在公路建設完備,行車約一小時就可到達。小時候在家常聽父親講述陸秀夫背負宋帝昺跳海的故事,說那地方距我們村不遠,故印象深刻。後來讀到這段歷史,就更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