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Article > 宋朝末代皇帝落難途經甲子門 - 故園重遊拾遺

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宋朝末代皇帝落難途經甲子門 - 故園重遊拾遺
圖一:宋少帝君臣登待渡山的舊跡原貌「待渡山塔」

宋朝末代皇帝落難途經甲子門 - 故園重遊拾遺

據地方史書記載:「天開甲子,巨石臨門,一聲霹靂,震動乾坤」。從此在太平洋彼岸的地方,是一個魚、鹽、米富饒的中型城鎮,古時候稱為「甲子門」,也就是現在的「甲子鎮」。話說北宋朝廷自「靖康之恥」,金人攻陷北宋京城 – 東京,欽、徽二帝被俘後,政權遂告滅亡。趙構逃亡到南方,在杭州建立南宋政權,京城稱為臨安。但皇帝仍不吸取北宋滅亡的教訓,朝廷繼續腐敗,奸臣當道。統治者昏庸無能,不務政事,只求荒淫取樂,信聽饞言。在奸臣中有張邦昌、秦檜等。他們大權在握專橫霸道,通番賣國,內外交結,陷害主戰派岳飛、韓世忠、文天祥等大忠臣,造成朝廷空虛,勢孤力薄。加上北方蒙古族鐵木真部落逐漸興起,滅亡金朝之後,自稱元朝,勢力很是強盛,步步逼近臨安。京城岌岌可危,半壁江山也危在旦夕。

在德佑二年,元兵鐵騎攻陷南宋京都臨安後,這時主戰派文天安祥、張世傑、陸秀夫等忠臣在福州又擁立趙昰為南宋皇帝,然後繼續南逃,以避元兵的追襲。他們君臣從福州乘船繞福建沿海至廣東饒平、南澳、潮陽等地愴惶逃難。于景炎元年(西元 1726 年),時達臘月寒冬,天寒地凍,來到甲之門。這時少帝及隨臣、軍隊沿途顛簸跋涉,疲憊不堪,饑寒疾病,驚慌惶恐,駐軍在石壁山下(是現今的甲子鎮待渡山,後人為了紀念宋少君臣來此待渡,把此山命名為待渡山,並建起「甲秀樓」一塔,現稱待渡山塔。見圖一)。南宋殘存部隊由張世傑帶領在陸路作後衛;文天祥在沿途一帶組織勤王抗戰,後在敵兵追襲中寡不敵眾被俘。而隨宋帝的近衛親兵不多。君臣到達甲子門後不久,因糧草接濟不上,正感困難之際,這時甲子名門豪族名叫範良臣的幫給軍餉三天,犒勞軍士,驚魂稍定。宋帝趙昰手刺召見,並賜爵範良臣為承奉郎。但元軍為了消滅宋室的最後命脈,曾派了二十多艘蒙艟戰船尾追至甲之門,封鎖港口。由於元兵不瞭解虛實,不敢冒然上岸。可是張世傑領導部隊又在甲子門外三十多里地方行軍駐防,情勢危急,宋帝惶恐不安。

這時甲子門有一漁民領袖名字叫鄭復的,雖然年過半百,但他熟悉水性,通曉航海水道,健壯饒勇,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鄭復眼看元兵入主中原,到處焚燒劫奪,姦淫虜掠,無惡不做,很是殘暴,心中萬分氣憤,加上出海捕魚,港口被元軍封鎖,人民生活雪上加霜,一時國仇家恨以及自身的存亡湧上心頭,迸發出無窮的力量。他決心號召和組織幾百名漁民,乘百艘漁船,以出海捕魚為理由,衝出港口,佯作捕魚行動。時達深更,月色朦朧之際,漁船就調轉船頭,直沖向敵船,殺得元兵措手不及。有的漁民潛入海裏擊破敵船,把元兵屍拋大海,把俘獲戰船獻給宋帝。南宋皇帝與大臣聞報大喜,並封鄭復為水師都統。後與張世傑部隊會合,共同扶助宋帝,隨駕西征。部分部隊仍從陸路作後衛,籌備軍糧補給並組織地方武裝勤王;水師由鄭復指揮,他並組織五百多名誓死捍衛宋帝的勇士。這些勇士人人熟悉水性,是過慣水上生活的漁民。他們作戰勇敢,水上功能絕頂,謀略深透,在零丁洋和珠海橫琴島與澳門的十字海道時曾與元軍激戰十多次。有時對敵人進行採取正面進攻,跳進敵船進行撕殺。當敵人力量強時,他們逃到水裏。有時乘敵之不備潛入海中,偷偷地爬上敵船,殺得元兵措手不及,使敵人膽顫心驚,無法招架。鄭復在勤王抗敵的鬥爭中立下很多不朽的功勛。

祥興二年(即宋帝昰去世,宋帝昺繼位,西元 1279 年),元軍趁宋帝昺繼位不久,又派宋叛將張宏範率領元兵攻打集結在新會崖門的宋軍水師,並把文天祥也押到海上,好讓他親眼看南宋滅亡,逼他投降。這時宋軍以二千多艘戰船護衛幼帝趙昺。二月初六那天,風雨交加,海上風大浪高。元兵南北夾攻,從早到晚,攻打不停,兵力不斷增援;可是宋軍兵力又無後援,糧草又接濟不上。南宋丞相陸秀夫眼見大勢已去,無法挽回,為了忠於宋室,先令妻兒投海,然後把玉璽金印拴在幼帝趙昺身上,背起他投海自盡。後宮諸臣也紛紛蹈海。鄭復率領的五百多位勤王義兵,一連二天二夜與敵人血戰到底,忽然海上狂風大作,波濤怒吼,巨浪衝天,敵我雙方船隻都被狂風捲入海底,同歸於盡。鄭復和義軍五百人全部在崖門戰鬥中壯烈犧牲,死時年僅五十九歲,當時已被封為義烈候。後人有詩讚悼鄭復云:

「崖門舟,天欲愁。海風吹,鬢冷颼。
星光如斗隨波沒,趙宋王室已全休。
天昊海鯨肆吞噬,漠漠妖風偏南裔。

虎頭將軍失勤王,可憐宋祚難撐起。
暫戰死,無偷生。竟死不辱勤王名,
崖門猛士多如雨,誰似復翁義烈聲。」

圖二:作者重遊故園,考查歷史史跡

圖二:作者重遊故園,考查歷史史跡

此後元兵又軟硬兼施誘逼文天祥投降,可為元朝江山效勞。文天祥堅貞不屈,忠於宋朝,與敵鬥爭到底。敵人無奈把他殺害於零丁島。民族英雄文天祥就義時,留下了一首大義凜然、氣壯山河的《過零丁洋》的正氣歌,鼓舞後人。歌云:「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飄零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漢青。」

後人有詩讚文天祥曰:「藉甚文丞相,精忠古所難;捨生歸北闕,效死只南冠;血化三年碧,心存一寸丹,偶攜詩卷在,把玩為悲酸」。

此後甲子門承奉郎為感宋帝君恩,在待渡山下兩側大石上鐫刻宋帝像。站立的是宋末代皇帝,手持朝笏、戴相帽而作揖者為陸秀夫(見圖二宋帝石像與進食亭)。明初有梁安君題詩云:

「海島東南第一門,宋帝曾此駐三軍。
錦帆玉舵如流水,空有餘音對彩雲。」

至明萬歷年間,參將張萬紀、守備胡文恒開始建「進食亭」兩旁石柱,有對聯三副 。

其一:「餉食矢孤忠,苔鮮祗今留碧血;
維舟留故跡,山亭終古挹芳型。」

其二:「江亭舊勒端臨像,山月長明忠耿心。」

其三:「瀛石由來存古跡,蕪萎以後見斯亭。」

由此甲子待渡山就成為名勝古跡,歷代名人墨仕留下詩作。如乾隆辛卯科舉人張凰鏘題為「宋帝亭懷古」:

「宋朝易祚主南奔,丁丑移居甲子門。
一日山椒宜暫駐,千年石壁帝像存。
潮悲尚帶孤臣淚,日冷空留少帝魂。
最是荒亭淒絕處,啼鵑聲裏渡黃昏。」

至清道光年間又有本地張光棟舉人題為「登待渡山」詩云:

「登臨絕頂信天幽,四面風光一望收。
足跡斜陽繞曲徑,木聲夜月答波濤。
當年帝昰今安在,故國山川日益憂。
信是瀛江好景致,前人曾渡我來游。」

圖三:正在復修中的古跡 – 待渡山排樓

圖三:正在復修中的古跡 – 待渡山排樓

其後宋少帝君臣石像被當地老百姓視為神明敬奉稱為「石帝公」,每天香火不斷,熱鬧非凡。

彈指一揮間,約千年的歷史已經過去,余今重遊故地名勝古跡,有點弔古傷時之感,真是:「待渡山下留帝魂,石亭進食景遺存;英雄千古載青史,緬懷功臣淚滿襟。」過去由於受文化大革命的沖擊,古跡有些毀壞,現在當地人民群眾出錢出力正在維修復建這一名勝古跡,今後將成為人們旅行和參觀欣賞的歷史景點。這是對宋朝皇帝君臣落難時的紀念,也是對英雄千古載青史的一首讚歌(插圖三)。

註:此文歷史資料借鑒於地方史料並參考李緒本老師編著的《甲子人文風土覽趣》與考查原古蹟碑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