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三大諾貝爾科學獎頒給了四個美國人,三個歐洲人,和兩個日本人。日本人今年竟雙獲物理與化學二項大獎,這是頭一回。看在我們中國人眼裏,不由得說一聲幸運啊,日本。
但最幸運的,還是田中耕一這位日本人了。小柴昌俊獲諾貝爾物理獎,尚在人們預料之中,田中耕一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則連對日本都是個意外,首相小泉純一郎說這對他仿佛是個晴天霹靂。
不像其他諾貝爾獲獎者,田中的經歷很平凡,他並非教授,他的最高學位電氣工學學士,與化學、生化並沒有關系。田中也幾乎沒發表過什麼論文。僅有的幾篇文章,也是發表在會議和雜誌上的。與日本的學術界,田中幾乎沒有來往。日本的學術界不了解田中,自然也不會去推荐他,推荐田中獲獎的,是美國和德國的學者,他們讓瑞典的諾貝爾獎選考委員會明白,測定生物大分子質量的原始思想,來自於田中耕一。1987 年,田中在京都纖維工藝大學主辦的一次關於分子質量測定的會議上,公布了他的成果,當時田中 28 歲,時間在十五年前,不久大家就對此淡忘了。後來德國的學者對田中的方法作了改進,美國加州大學的兩位學者也曾專程到日本與田中交流。正是這些學者在自己的論文中介紹了田中在 87 年用日語寫的原始論文,從而成為此次獲獎的一個重要依據。
田中先生非常孝順母親,他得知自己獲獎後的第一件事便是給年逾七旬的老母掛電話,他的老母親用富山方言問道:這是真的嗎?第二天田中去上班,在公司的門口,一百多位同事排隊迎接,一位女同事送上鮮花,田中說:我從沒想過這輩子還能收到女性送的鮮花。
首相小泉邀請田中到東京共進午餐,田中從京都坐希望五百系列的新幹線去東京,在車上田中對記者說:以前非常想坐上一次希望五百系列,但由於票價貴,從沒敢坐過,今天終於坐上了。小泉首相在首相官邸接見田中時,一邊握著田中的手,一邊稱呼他為「田中先生」。但田中的上司和同事卻困惑:難道以後要叫他「田中先生」了嗎?
(在日本,先生這個漢詞只用於從事特別令人尊敬的特定職業的人士,如教師、醫生。到了晚近才也用於當選了國會議員的政治家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