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中華文化,倫理道德,以及以家庭為核心的社會結構,自八年聖戰後,遭受馬、列思想入侵,各種鬥爭運動不斷,尤其批孔孟、破四舊及文化大革命之摧殘下,幾已體無完膚。另有些忘祖獨派人士,假借自由民主,他們不承認是炎黃子孫,只為私利撕裂族群。我寫此文道出我的根,雖已背鄉在外流浪飄泊七十餘載,但仍以家鄉的風土人情,對歷史文化之貢獻為榮。祈望藉此喚起大眾,尤其身處異國同胞,讓我們的子孫都能知道自己的根在那裡,永續不斷發揚我們文化美德。
晉是咱家根之所在
晉,是山西省之簡稱,是中華歷史文化發源地。它位於華北大平原之中心地帶。其省境頂端為崇山峻嶺,大秦後,築有萬里長城,有平型關、娘子關及雁門關等重鎮圍護,與內蒙自治區分隔。東側為大行山與山東兩分離。西側為呂梁山脈,山之外側即滾滾黃河,循山腳由上而下繞邊境與甘肅、陝西隔離。底端由黃河轉向東流而與河南分界。居此天然保護區內居民,無慮有敵外侵,生活安定。人際間,經年累月之交流互動,倫常道德,隨鄉里生活改善,社區之繁榮成長而自然形成。所以堯、舜建都、春秋爭霸,大唐之興起,均發跡於此地利、人和之地區內。
史冊上留名千古之晉人
自堯建都於晉南平陽,華夏文化順著黃河逐漸向外開展以來,晉人獻身歷史,而留名千古者,代不乏人。惜我就業理工,涉獵歷史書冊不多,僅就所知,稟陳如後。如春秋重耳,大秦呂不韋,大漢李廣,三國關羽,千古一帝 – 大唐李世民,一代女皇武則天,開疆拓土名將霍去病、狄青、薛仁貴、郭子儀,名家王勃、柳宗元,大宋史學家司馬光、賢相寇準,鎮守邊關楊家一門三代,佘賽花子孫、兒媳與眾家將。到明、清兩代,晉人棄仕途,改從商務,開創金融事業。他們這些無名英雄,不但使全國銀貨暢通、經濟繁榮,創造了大量財富;同時,亦樹立重誠信、輕私利之商業服務精神,以及童叟無欺、待客誠懇之美德。
文化遺產
北部:
(一)五臺山是我國四大佛教聖地的龍頭。它佔地方圓五百里,現仍保有完整寺廟四十七處,集唐、宋、元、明、清古建築之大成。
(二)大同之雲崗石窟,這座精美無價藝術殿堂,始建於北魏。
(三)渾源懸空寺與應縣木塔,均為巧奪天工之古建築。
中部:
(一)太原市郊晉祠古建築,是為紀念周成王封弟於唐和晉國開國君主姬虞而建的。祠內聖母殿中之聖母與四十三尊侍女北宋塑像和院中周柏、唐槐為晉祠三絕。
(二)平遙古城是中華歷史上最早的城市建築,而且亦是現保存最完整的。該城珍貴文物中有北齊(五七一年)所建之雙林寺,現仍保有造形多樣、生態逼真,彩色雕塑作品一千五百餘件。另有唐建(六五七年)清虛觀及北漢(九六三年)建鎮國寺、萬佛殿、文廟大成殿,以及清建惠濟橋,與有史以來第一家金融票號「日昇昌」。
(三)晉商大院:靈石王家大院始建於清康熙年間以王字型佈局、城堡式建築,依山就勢,層樓疊院共有七百五十八間房屋。祈縣喬家大院,始建於乾隆年間,以雙喜字型佈局,亦為城堡式建築,房屋共三百一十三間。此兩大院中,最讓人留戀不捨的是建築中之磚雕、石雕與木雕,件件都是美術文化中稀有的頂級藝術精品。
南部:
(一)臨汾史稱堯都。
(二)洪桐大槐樹是中華歷史上大移民潮之集散地。該縣衙之女囚牢房因蘇三冤案而保留至今,以做明、清獄政之佐證。
(三)解州有隋代所建之關羽廟,是當今全國最大亦是最古老的關帝廟。
(四)永濟普救寺建於武則天稱帝時,由於《西廂記》的問世,以及寺院內十三層鶯鶯塔,其磚建之塔身具有回音效應,因而遠近聞名。
天然資源與特產
山西煤產品質儲量,均大大領先全國,為山西對外輸出之最大物質。其中尤以無煙煤(俗稱焦碳)是能源與重工業之最佳環保燃料。煤礦井遍及全省各地,但焦碳分佈最廣之地區,則以陽泉區為主。除煤礦外,尚有鐵礦、矽沙、硝土等。此外,南部運城天然鹽池,自宋代即設有鹽運使,專負責加工生產之食鹽外運。
汾酒與陳醋是山西最享譽的特產,尤其汾酒在公元五六四年以前,北齊史書上即有佳評;至唐代,各大文豪名家詩詞中,更不乏讚美。陳醋之香醇甜美,其他醋實無法相比。老西嗜醋,與日常多食用羊肉、豬油製做麵食配料以助消化。
飲食與休閒文化
晉省境內丘陵多、河川少。居山坡,住窯洞。平地,則住磚瓦房。天候四季分明。農作物依季節播種,收成應市。小麥為主要食糧,小米、高梁等雜糧為食材搭配。
由於限於天候及水資源,大米栽種面積極少。所以晉人多食麵,很少吃米飯。不過,麵食花樣多多,可五十天不吃同一種麵,這是很容易辦到的。
一年中在春耕前、秋收後,通常有趕集市和逛廟會的戶外活動。在沒有電視、光碟片、錄像帶、音響的那個時代,全民娛樂,在三晉就只有看山西梆子戲曲。大城市的電影院,黑白片多於彩色。而鄉鎮,亦是難得有野臺戲或皮影戲。至於馬戲團或雜耍演出,亦只有較大城市才舉辦。
山西特有的小吃有:蕎麵碗脫、綠豆涼粉、江米糕、麵靠姥姥、石頭乾餅、棗子糕、核桃芝麻麵茶、千層酥餅、五香豆腐乾、小米八寶粥等。平常小吃店或路邊攤有時可吃到,在春節或節慶廟會時,那就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