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Article > 春節聯歡會觀後感

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春節聯歡會觀後感

春節聯歡會觀後感

四月十一日下午二點半的春節聯歡會,在灣區掀起了大轟動,所有的華人耆英們個個傾巢而出,為的是參與這聯歡會,不到一點鐘,眾多的阿公阿媽頂著艷陽就已擁塞在 De Anza College 的 Flint Center 外。電影「梁山泊與祝英台」中的 梁兄哥的「十八相送」、「樓台會」,四十年前在台灣造成的轟動,令耆英們印象深刻。今日石氏基金會讓耆英們能重溫舊夢,豈不欣喜,就連沒看過梁祝的也想看一看究竟是怎麼回事。

梁山伯(凌波)與祝英台(胡錦)

梁山伯(凌波)與祝英台(胡錦)

石氏基金會的創立原意,就令人佩服不已,因為石氏為紀念其父石裕琅老先生而設立,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愛心,也寓有勉勵做兒女的應對垂老的父母要有愛心、孝心,別等「子欲養而親不在」追悔不已…在國內、外排名「富士比」的富翁華人也不在少數,而能有這等心志的,真是難得一見。基金會創辦迄今僅四年餘,但其成績斐然,無論在旅遊的安排上,聯歡會節目的調配上,季刊的水準上都日有進展。

此次聯歡會以古箏合奏拉開序幕,由基金會的何先生和萬若全女士主持,他倆已駕輕就熟,撘配得很好。談起古箏,這古典的樂器,在我們這輩中有機會學的大概很少,大都是課餘自學吹簫、吹笛、吹口琴,弦樂器則是二胡、月琴,男孩大都愛的是拉京胡。學校中的音樂課則是伴以風琴、鋼琴、小提琴、豎琴,那都是奢侈品,彈吉他是時髦玩意兒。現在經濟環境大都富裕,父母們也都注重課外的音樂修養,所以個個孩子有機會學這、學那,但對所學是否有興趣或有無恆心或有無心得,則不在話下。

很多觀眾對於特技演出的軟骨功都大感興趣,的確,她們是演得很好,叫人嘆為觀止。可是我看了卻是很心疼,也許因為我年紀太老,覺得那女孩都是那麼小,那麼瘦,從小要吃多少苦,也不知要挨多少打,才能訓練成這樣,只為了取悅於人,做父母的怎忍心,怎捨得?這世上要有成就本都要付出代價,但對幼兒這樣的訓練似是太殘忍了些,令人心酸。

劉麗平的歌聲暸亮,吐字清晰,婉轉有緻,年紀又輕,是將材。據說她就住在灣區,不以歌唱為職業,所以能在敬老會上聆聽到,也是我們的福份。

清宮舞,這別開生面的舞蹈,令人一新耳目。看劇情應該是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帶著年幼的同治帝欣賞宮舞,西太后比較活潑好表現,所以會技癢也舞蹈起來,慈安太后則穩重不動聲色。舞娘們的清宮服飾既鮮艷又中規中矩,舉手投足,讓我們有置身在清宮之感。

胡錦家學源遠,母親馬驪珠是一代名伶,她駐顏有術,雖離她紅遍港、台、東南亞時已過了三、四十年,但是時間的巨輪,並沒有在她俊俏的臉上留下痕跡,她的中氣充沛,身材依舊婀娜,唱做俱佳。

壓軸的凌波,讓大家睜大了眼,仔仔細細的瞧,屏氣凝神的聽,「包青天」、「遠山含笑」、「十八相送」,唱得是不作二人想;台上謝幕了,台下的觀眾還不願離去。這是一次成功的聯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