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Article > 替洪武說句公道話

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替洪武說句公道話

安徽《鳳陽花鼓》最初歌詞是:

「家住廬州並鳳陽,鳳陽原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後來不知何方神聖,將原歌詞加以擴展鋪張成為:「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戶人家賣田地,小戶人家賣兒郎。奴家沒有兒郎賣,身背花鼓走四方。」這首順口花鼓調,在全國流傳六百多年,許多人在茶餘飯後都會哼哼唱唱,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人們原以為鳳陽老百姓逃荒要飯是一種歷史性、習慣性的;是廣大農村農民在農閒時的一種特殊艱苦謀生方式,甚至是產生「討飯三年懶作官」。這種譏諷是真的嗎?筆者不以為然,不能茍同如此看法。有道是「假作真時真亦假。」記起二戰期間德寇頭子希特勒的親密戰友智囊戈培爾的一句名言:「謊話說上一百遍,那就會成真的了!」意味深長,值得反思。

中國元代末年,戰亂頻繁,「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朱元璋(字洪武)成為明朝開國皇帝。當時鳳陽地區地廣人稀,雖然天災人禍、淮河洪水泛濫,災荒接踵。然而,鳳陽縣並不是「十年倒有九年荒」,歌詞與事實不符。筆者決非為帝王歌功頌德,而是應當尊重歷史真實,正本清源,還原歷史真面目。鄙人習醫出身,喜歡讀史,「以史為鏡」,「讀史可以明智」,使人少走彎路。筆者在安徽合肥從事高校醫、教、研四十載,曾十多次赴鳳陽巡迴醫療,防病治病,知道不少有關鳳陽歷史狀況。2011 年夏,筆者返故里探親訪友,有幸應摯友朱學智邀請到鳳陽聚會,老友相逢,「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不亦樂乎!摯友在 1949 年 4 月 21 日參加「渡江戰役」,時任連長,因負腿傷離開部隊,以調幹生名義進入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就讀,畢業後調鳳陽縣人民政府擔任縣長秘書,後升任副縣長、縣長。最後組建鳳陽師範專科學校,任校長兼任歷史教師,現享受離休高級講師待遇,分配三房一廳一廚房一衛生間,房間寬敞亮堂堂,老夫妻二人非常快活。獨子成家立業,事業有成。我們在席間酒興正濃,朱兄悄悄地取出珍藏多年的一只花鼓,邊敲、邊唱、邊跳,引發我濃厚興趣,迅即起身合唱。接近三個回合,我趕忙囑其停止,八十高齡別再扭傷了腰,樂極生悲。坐下繼續喝青島啤酒,同時開始議論《鳳陽花鼓》歌詞探源,話匣子開啟,無休無止。後在朱兄引導下參閱了《鳳陽縣地方史誌》,我們展開了熱烈爭論,最後達成共識,認為此歌詞是那些別有用心,對洪武帝極為不滿,竭力貶低仇視的作品。朱元璋稱帝後,初期確實貫徹執行了惠民政策,深諳「民為邦本」之道 。請看以下幾點緣由,可以反映歷史部分真相:

一﹒朱元璋係鳳陽人,祖輩陵墓在斯。常言道:「月亮故鄉圓,故鄉圓月亮。」故鄉情結濃厚,也曾想建都故鄉,後因條件太差,工程太過浩大,人力資源難以承受,改選他處。《明史》明確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苦農民,頗知民間疾苦,得了政權以後,對於貪官汙吏嚴刑懲治毫不手軟。對元朝地方官吏殘酷剝削人民的暴政,有了不少革除,使人民得到一些輕鬆,逐步實現古樸的田園人家。

二﹒朱元璋深知「農業是基礎」,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大力減輕一些貧困地區賦稅,鼓勵農民發展生產。特別對家鄉地區一律按人口配發荒地,不准兼併侵佔,以保護農民耕地,堅決維護農民生存權利。由於鳳陽地區普遍貧窮,故下令免去稅糧、徭役,使家鄉人民盡享優惠。萬民歡呼,慶幸不已。

三﹒著力仿效漢高祖「徙天下富豪於關中」的政策。厲行移民辦法,大力充實勞力以開發農業。洪武三年,朱元璋就諭中書省臣說:「蘇、松、嘉、 湖、杭五郡,地狹民眾,細民無田以耕……;臨濠朕故鄉也,田多未辟,土有遺利,宜令郡民無田者往臨濠開種。」並給牛、種、車、糧資遣之,三年絕不徵糧,使其自力更生,豐衣足食。於是,先移民斯地四千餘戶。其後,又從江南移民十四萬戶,由此增添大量勞動力,悉數大範圍開墾農田,全力發展農業生產,影響深遠。

此外,特別是從江南的蘇、松、嘉、 湖、杭一帶移往鳳陽者,有不少屬於比較富裕的中小地主,且較精於工商業;由此也對落後的鳳陽地區逐步發展工商業具有一定促進作用,功不可沒。

四﹒從全局出發,創建「囤田制」。也就是設立恰似集中營的辦法,嚴厲打擊罪犯,維護其統治和社會治安。洪武初年,就昭告天下實行此法。官吏犯罪,貶鳳陽屯種,民犯流罪者,鳳陽輪作一年,然後留下屯種,不得離開。凡發現有通敵嫌疑者,為消除亂源,也一律遷送到鳳陽屯種,大大充實勞動力,增產糧食。

五﹒鼓勵大力興修水利工程。合理佈局,開挖河溝,通渠引水,灌溉農田,修治淮河,力減洪災。動員乾旱地帶,普遍建井,改善飲用水質。以上諸多惠民措施,鳳陽農民大獲其利,不在話下。由此可見,怎能如此偏頗惡言中傷「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此乃不實之詞,應予以推翻平反,以示公允。

綜觀「民史」,系統分析,自然無風不起浪。試想彼時江南的蘇、杭、松、嘉、 湖一帶移往鳳陽的很多中小地主,被迫無奈離鄉背井,拋棄了原來辛勤耕耘的秀美家園,來到這個貧苦落後諸多不便的地方,還不准私自回去,心中能夠平衡嗎?簡直是冤氣沖天,恨之入骨。朱元璋採取的這一措施,也是對於當時東南地主階級極大的打擊,他們離開原來佔有的土地,也就喪失了社會地位和政治地位,來到陌生地從頭來,談何容易。相對的以朱元璋為首的新地主階級卻因此而加強對這一地區的控制,從中漁利。彼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世人皆知,江南的這批中小地主也都不是省油的燈。他們多數人精明能幹,有才華者甚眾,自然計謀不少,獨辟蹊徑,讓人神不知鬼不覺。大造輿論一定也能戰勝敵人,為此造出一台妙戲連珠-《鳳陽花鼓》,也起到發洩心中怒氣與不平。每當農閑時,這些中小地主們喬裝打扮成乞丐,帶著打狗棒、布袋、破碗,以逃避春荒為名,扶老攜幼,成群結隊,一路唱著《鳳陽花鼓》調,以取得富人同情,施捨一點食物或零錢。他們不斷湧入江南富裕地區乞討,以便回到原籍故里去探親訪友和掃墓,也有的為了討債。如此隱僻行徑,長途跋涉,非常辛苦,憐哉惜哉!落花流水春去也。

鄙人發思古之幽情,略加評論而已。皇帝貴為天之驕子,朱元璋後來也一樣,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美女如雲,山珍海味,一步步走向腐敗沒落。從 1367 年洪武元年起到 1644 年崇禎帝吊死北京煤山,明朝被滿清滅亡,統治不到三百年。明朝末年,戰亂、天災、瘟疫流行,炎黃子孫又遭殃。綜觀上下古今中外歷史,腐敗為禍國殃民、亂源之根。 生活在民主自由美國華裔們,不知可想到貧困窘迫之苦?筆者曾被流放農村墾荒種地五年,拼搏流汗流淚奮戰五載,還未得到好收成,如今歷歷在目。歲月如梭,流水如痕,留下記憶,帶去天國。

兔年目睹鳳陽舊貌鍍新顏,「花戲樓」依舊在,花鼓調仍興旺,內容有所更新,當地老少皆會唱。逢年過節十分熱鬧非凡,人們歡天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