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九(民國二十八)年,對日抗戰方殷,政府為救助淪陷區流亡後方的失學青年,在江西吉安設立國立第十三中學,委陳際唐(穎春)先生為校長。陳校長為江西名教育家,辦學有方,不數年,十三中蜚聲東南半壁,為青年學子所響往。
民國三十一年夏,我初中畢業,得知國立十三中招考新生,乃前往吉安,報考十三中高中入學考試。學科考試完畢,照例有一場口試,我剛好分配在陳校長主持的那一組,進行口試。
輪到我應試的時候,我趨前向陳校長一鞠躬,校長向我端詳了一下,以手示意要我坐下,我便坐在他對面的凳子上,聽候詢問。接著他問我的年齡、籍貫、家世,以及初中肄業的情形。我回答笑說:「我是泰和縣早禾市治岡村人,今年十六歲,父親早逝,家境清寒,兩個姐姐已出嫁,現和老母二人,相依為命,今夏才在泰和縣立初中畢業。」校長又再問:「你在泰和初中的學業成績怎樣?」我答道:「我因家境貧困,自知不努力用功,將無前途,所以在泰中各期成績都在前一、二名。」校長又再問:「你家距吉安多遠?你這次是怎樣到吉安來的?」我說:「我家在禾市鄉下,距吉安九十多華里,我前天清晨動身步行來吉安,走了一整天,中途還有兩道河流要擺渡,直到太陽下山,才抵吉安。」校長說:「你不怕嗎?你老母放心嗎?」校長接著又問道:「你這次考得怎樣?」我說:「我自己覺得還可以。」他繼又說道:「國立十三中設立的目的,在救助淪陷區流亡後方的失學青年,使他們有書可讀。因此,非淪陷區考生的錄取名額,有所限制,你知道嗎?」我說我知道。校長點點頭說:「希望你能考取。」我便鞠躬而退。忽然他叫我回來,溫和的對我說:「考完立刻回家,以免老母掛心,並注意安全。」這是我第一次見到陳校長,也是第一次面對他的答詢。在我這個考生心目中,陳校長儀態嚴謹,氣度恢宏,確如古人所云:「望之儼然,即之也溫。」但聽其言也則「慈」。事隔六十餘年,當日情景,依稀如昨,記憶猶新。
放榜後,我幸而錄取。開學不久,也很快適應了十三中軍事管理的學生生活。我因幼年家貧,生活清苦,所以營養不良,患有胃病,時發時癒。入學後胃病復發,去看了幾次校醫。醫務主任胡繼桓先生對我說:「你患的是慢性胃炎,非幾帖藥可癒,我給你一個處方,你可到吉安大點的藥房去配製兩盒藥丸,連服三個月,可望治好。」又說:「這種丸藥,時下約需法幣二十五元之譜,你如經濟有困難,可試請學校補助點。」我即照囑咐,撰寫報告,楷書工整,胡醫師加註意見後,我利用課餘直奔在十三中學校所在地青原山「淨土宗」的校長室。校長允許進入後,我行禮如儀,他看了看我,似曾相識,說道:「你是這學期考取的新生吧?有什麼問題嗎?」我便把報告呈上。校長仔細地看了一遍,問道:「這文章是你做的嗎?這字是你寫的嗎?」我說是。校長點點頭,立即提筆批示:「發醫藥救濟費二十五元」,並叮嚀要注意健康。這數目在當時約當一個學生一學期的伙食費。也就是這醫藥救濟費配製的藥丸,治癒了我的慢性胃炎。
民國三十四年夏,我於十三中高中畢業後,考取了中正大學,因家境困難,未能入學。此時日本投降,抗戰勝利,乃在贛州謀得一印刷廠職,不久隨廠遷移南昌。三十五年春,政府復員返都,建國在望,我從報上知悉政府正參照美國西點軍校的規模,著手籌建一所四年制,重理、工、兵學的「新制軍校」,同時中央政校亦正在準備復員返京。我對這兩校,心響往之,且均為公費,遂於是年初夏,準備赴南京投考。時陳校長改任江西省黨部書記長,行前在南昌見面,校長對我的志趣,甚表嘉許與鼓勵,並出示名片告知如到京後遭遇困難,可洽請他在京的朋友幫助。
到京後,知悉新制軍校籌備伊始,招生無期(爾後因戰亂停辨)。中央政校亦無返京消息,我於是轉考空軍。赴四川空校受訓前,函呈陳校長報告情況,校長即親函鼓勵,迨我從空校畢業時,大陸情勢趨緊,即隨政府遷移臺灣。此際陳校長已改任立法委員,亦播遷來臺。我剛到臺的初期,駐地數易,工作倥傯,只在立法院見過校長二次,校長見我,親為子弟,頻問近況,囑好好幹有前途,並留飯相慶重聚。不意第二次和陳校長見面,竟是最後一晤。民四十七年陳校長因病辭世時,我剛好在國外,未能執紼,深感遺憾與歉疚。但陳校長恢宏大度的風範,寬厚慈祥的襟懷,愛學生如子弟的真誠,長留我心,永念不忘!
同一系列:浮生憶往(一):兩次面見蔣總統
浮生憶往(二):憶青原記高光上人
浮生憶往(三):慈母淚
浮生憶往(五):悼念梅公汝琅將軍
浮生憶往(六):記國立十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