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淺談書法(十一)
上回跟您談「草書」,提到蘇軾的主張 – 楷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意味著先學好立「正楷」,能站穩了再學「行書」,能徐徐而行之後再學「草書」,能疾走了,到了大路上,便可奔跑了,那奔字便代表了「狂草」。
去歲有幸,去舊金山附近的柏克萊市,欣賞林懷民的雲門舞集 —— 狂草。
據書上的記載,草聖張旭的靈感,來自公孫大娘的舞劍,看了擔夫爭道,也能悟出草書筆法。「肚痛帖」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在草書中是屬於「狂草」一類,西安「碑林名碑品評」中,對它的評介是:酣暢淋漓,是線條的舞蹈,連不認得草書的人,也能感受韻律之美,欣賞價值高於實用價值,有些「純藝術」的味道。
有人讚美肚痛帖的美妙之處有二:
一.行氣好,連貫性強,每字均不孤立,彼此關聯,綿延不絕,猶如舞蹈家高速度、高難度的旋轉和跳躍。
二.有音樂的節奏感,快中有慢,慢中有快,凡經曲折起伏,恰如一支優美的樂曲。
顏真卿曾向張旭請益,苦求傳授書法技藝,並且把草聖所傳筆法,轉授懷素,懷素遍訪良師益友,廣閱前賢名跡,臨池功深,是中唐時期頗負盛名的草書大家。
懷素曾與顏真卿研談對書法的體會,嘗言:以夏雲奇峰為師,夏雲因風而變化,乃無常勢,亦無壁折之路,一一自然。
原來看天上的雲卷雲舒也能悟出一種草書的筆法!懷素本身,大概是在奔放的張旭書法之延長線上,悟得了他獨自的書法;他的「自敘帖」和草書的千字文,便是代表作的一部分,有書評家的看法是 – 充滿了一片霸氣,如果沒有霸氣,那種筆勢是無法繼續下去的。
據考證,那幅七百零二字的自敘帖,最初六行,傳說中原本是欠缺的,由此帖的收藏者蘇舜欽所補寫,寫得很好,但與第七行以後諸字,卻有天壤之別!懷素所寫最大的字,長二十二公分,寬十五公分;最小的字,長衹一公分,寬一點五公分,大小懸殊,足見這位嗜酒(曾一日九醉)食肉的狂僧,寫字佈局時,也當得一個「狂」字。
旅法五十年的藝術大師,熊秉明的遺作中說:「懷素的酣醉,不是曹操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也不是李白的『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而是用酒刺激創作的一種超乎悲歡之上的藝術。」
懷素留下的作品相當多,但是六十六歲以後,卻不見他的作品了!也許是飲酒過量,損及健康;也許是到西天去朝聖;以現在的情境來說,算不得是「長壽」,但他的藝術品,卻流傳了一千三百多年,迄今不朽!
顏真卿曾將張旭運筆的技巧,八種(一說五種)懷素在「藏真帖」中的敘述 –「近於洛下,偶逢顏尚書真卿自云,頗傳長史筆法,聞斯八法,若有所得也。」
談到顏真卿,他的家學淵源,是個書法世家,豈僅楷書了得,行草也負盛名,早歲曾在報端讀到一篇推崇顏真卿書藝的文章,文中說道:顏氏的真書如多寶塔,麻姑仙壇記等,為一般學書者熟知,其實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家的顏真卿,其書法的精華是行書,其中尤以祭姪稿為最。西元七五八年,顏氏兄弟、子姪抵抗安祿山的叛軍,其姪季明英勇犧牲,歸葬時僅存頭顱,真卿悲憤交加,哀思難抑,寫下了二百廿八字(實為二百三十四字)的祭姪稿,字裏行間,表達了對亡姪之愛和對逆賊之痛恨,全書從正行到行草,最後以狂草收尾,有壯有纖、濃淡、枯潤交錯,一瀉千里、一氣呵成,如一幅悲狀的圖畫,一曲激情的歌,對當時的思想、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包世臣也說:「平原(顏真卿曾任平原太守)三稿,以祭姪稿為最奇縱、字是真跡。」但是,也有人以為用「奇蹤」來描寫祭姪文,並不恰當,在這筆墨狼籍的草稿中,正顯示他從道德意識中,湧出的悲劇精神。我們應該讀得出顏真卿剛毅正直的性格,和他對家國之禍所感受悲愴和沈痛。
石峻生生對「祭姪和爭坐位二稿的認同是『天真自然』,無意於佳而自佳。」二帖以篆隸入草,筆筆中鋒圓勁,但兩帖都不是初學行草的好範本。
既然如此,我們學草書,究竟如何著手呢?現在筆者介紹您兩個方案:
甲:先從孫過庭的「書譜」入手。書譜用筆平易明暢,字形正大,容易學,其內容亦可加深對書法常識的修養;其次學習格調較高的「十七帖」。再次學習歐、褚等有個性的「千字文」或懷素枯淡表現的「千金帖」。
乙:先學智永禪師的「千字文」,次學「書譜」或「十七帖」,最後再習「章草」,也是很有趣的。
也許,您有另外的看法,見仁見智。但是,最大的原則,想學草書須精通楷書,懂下筆、收筆,知道對稱、平衡的原則,把草書寫得好就不難了。
最後,我感到林懷民十分大膽,把這種「形而上」的書法藝術,而只用在練習「楷書」階段的舞者,來表現「狂草」!當然,筆著對舞蹈,十足外行。他們的現代舞,能從臺灣「走出去」走上國際舞臺,也是難能可貴的了。[下一篇:淺談書法(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