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淺談書法(二十)
各位敬愛的耆老,現在來談點草書的技法。有人說:用草書寫一首詩詞或格言,很多人看不懂,學草書沒啥用。其實不然!因為草書之美,包含了楷、行、篆、隸各體之美。台灣中青代的書法名家杜忠誥曾經說過:寫草字可以盡情揮灑,淋漓盡致;不能寫草,實在可惜。再說于右老生前推廣標準草書多年,習識草書的人口日增。如果一幅傑出的草書而不能欣賞,不免引以為憾。筆者研習翰墨多年,認為篆、隸、行、楷只是草書的基層,基層穩固了而不更上層樓,如何能「窮千里目」呢?
閒言少說,言歸正傳。草書的技巧究竟在哪裏?咱們能寫行書之後,又如何能轉入草書的殿堂?
至於草書,有章草和今草與大草(狂草)之分。今草又稱「小草」,起源於二王之行草,字體不大,然而草法和行、楷書差別較大,需要特別記憶,與宋代以後的行草,容易閱讀的特性不同。大草則是將行草書,更加恣肆化的書寫而成。事實上,凡是寫得規矩一點的行書又稱行楷,寫得草一點的稱作行草。此時的重點要說明的便是今草與大草書寫的技巧,簡言之就是比行書有更多的牽聯,因對於落筆、行筆、收筆需要更多的變化、輕重、疾徐、快慢、枯濕、濃淡、順逆,搖曳生姿,筆墨更互相生發,層出不窮。因此,在書寫時筆筆相連,有意連、更有形連。需要的是筆隨心運,不假思索地一氣呵成!所以有人乾脆把要寫的詩詞等內容背熟,免得中斷時那連貫的氣勢也中斷了。幾乎不到一行的末了乃至整篇的末了,在筆意上是沒有「收筆」的,而都是在行筆,所以有人稱為「一筆書」。即使中間有所中斷,也要「筆斷意連」。它所成的筆法,有疏密、粗細、濃淡、枯濕、漲墨、飛白等對比。看來古代似乎都是用水在硯上研墨,才有濃淡之分。而且是醮飽了墨,一氣向下書寫,到了墨盡乾枯時,仍在奮力直書。因此,有枯、濕、漲墨、飛白等等表現。目前雖然墨汁的製作精良,但在濃、淡、枯、濕的表達上,就要大費周章了。草法中一個字的「部首」有多種寫法,不同字的「部首」卻可以有同一的寫法。有人說:草書的「規律」顯得很沒有規律!因此,對草書結字的認識至為重要。否則的話,再精妙的筆法,也成了鬼畫符了。根據徐教授(上海大學)的說法:草書的章法大致可分兩種,一種是在行書基礎上進一步加強上下字的牽聯,以增加行氣的連貫,同時其直行的中心線和外形也更多曲折、波動以形成行氣的矯健鬱勃;另一種則是從整體上考慮佈局,不僅字字不獨立、而且行行不分明,從而橫不平,豎也不直。其間又必須有疏、密、聚、散大幅度的對比,有如滿紙雲煙,又如龍蛇糾結-這便是對大草和狂草的描繪了。
各位耆老,這種狂草的表現-即無行、又無列。一般說來,好作品便是一幅現代的抽象畫。看似沒有規律,卻在黑白之間譜出了一張力與美的結合,有線條的美感 ,有留白的虛空,在藝術上有極高的評價。
平心而論,老朽的草書正在邯鄲學步,實在沒有條件對大草、狂草品頭論足。不過是一股熱誠,尋找一些資料,摘要向海外愛好草書者推薦中華文化。您知道嗎?筆者唸高中的孫子心運說:「甚麼時代了,還寫毛筆字。」
最後,用一位九十三歲的耆宿對草書的敘述結束本文:「書作篆隸真行草,體勢各異,且其妍妙。獨草書匯通各體,集眾美於一身,總領風騷,後來居上,風趣韻緻可與詩畫共賞,山水雲嵐生腕底,豪情壯志託生平,詩情也;安頓千鈞重,飄逸一羽輕,盤旋舞動不可方物而計白守黑,鋪排點綴,固亦畫境矣!」
台北高溫 36.7℃,不比加州氣候,揮汗完稿。感謝您耐心讀完本篇之餘一與翰墨相親。
八六叟 金陵傅 乙
[下一篇:淺談書法(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