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淺談書法(二十二)
敬愛的耆老們:臺北正值炎夏,氣溫常常升高到 36℃。有人說:心靜自然涼。如果定下心來,濡毫臨兩通《蘭亭集序》,也許會忘記那份燠熱了!
提起蘭亭未免就想起孫過庭來了。我的書友呂老說:想學二王,就得臨寫《蘭亭集序》,臨了蘭亭之後,就得臨寫孫過庭的《書譜》,再寫蘭亭就比較容易入門了。
現在筆者搜集了一點有關孫過庭的資料,向各位愛好翰墨的耆老作一簡略報告。據陳子昂(註一)說孫過庭是個在現實生活上遭遇坎坷的人,但孫氏卻能淡然處之,養心怡然,不染物累。這是由於他對藝術別有追求,得以超然物外!子昂在為他寫的墓誌銘上贊嘆他「老有所述,死且不朽。寵榮之事,於我何有哉!」
這句老有所述的便是《書譜》了。過庭也明確說明了寫此書的宗旨:「編列眾工,錯綜群妙,舉前賢之未及,啟後學於成規,窺其根源,析其枝派。貴使文約理贍,跡顯心通;披卷可明,下筆無滯,詭詞異說,非所詳焉。」這正是 說明其目的,就是供學習書法的人,當作規範和楷模了。
您老也許到故宮博物院,看過《書譜》的真跡。自唐代迄今約有一千三百餘年的歷史,歷代書評家讚美之辭不絕,評價極高。開元年間,書論家張懷瓘評曰:「博雅有文章,草書憲章二王,工於用筆,俊拔剛斷,尚異好奇,然所謂少功用,有天材。……」《宣和書譜》中也說他「好古博雅,工文辭得名翰墨間。作草書咄咄逼羲、獻,尤妙於用筆。其俊拔剛斷,出於天材,非功用積習所至。善臨摹,往往真贗不能辨。」十八卷記述:「唐太宗嘗謂:『過庭小子,書亂二王,蓋其似真可知也。』」
各位耆老,您瞧,不僅書論家對《書譜》讚美,連皇帝老兒也如此說:這小子臨摹的工夫了得!簡直像透了二王。民國以來,討論《書譜》者,以朱建新、馬國權為代表。在台則有王仁鈞的 《書譜導讀》中都認為這篇三千七百二十八言的不朽之作,是學二王的書者必讀!當然,三位的解讀,各有不同的見地。現在將鄉長王仁鈞氏的看法向各位略述一二:其一認為漢魏六朝書論多涉浮華莫不外狀其形,內迷其理。又說:漢 魏以來,論書者多矣,妍蚩雜樣,條目糾紛。或重述舊章,了不殊於既往;或苟興新說,竟無益於將來。徒使繁者彌繁、闕者仍闕。龔鵬程君在《書譜導讀》的龔君序中,並舉一例-六朝人等,嘗以擬象形容的方式說明筆勢:一點如高山墜石,一橫如千里陣雲。
各位耆老,您看了這兩句形容詞來說明點劃的筆勢之後,是否會點如墜石,橫就成了千里陣雲?這正是孫過庭對漢、魏以來的書論殊少稱許的原因罷。是以,《書譜》便是對前人書論的批評反省之作。
現在且將《書譜》的內容向各位耆老略作介紹。王仁鈞氏把全文分為六段:
(一)自開始到「子敬之不及逸少,無或疑焉。」是為開宗明義的表示他尊崇的是王羲之。故名開宗篇。
(二)自「餘志學之年……明心者焉。」為第二篇。先用他對書藝的領會為引,順序對學習志趣,一般通規,真草關係,書道流勢等概念,該如何體悟,以為培養氣質的先決條件。故名體識篇。
(三)自「代有筆陣圖七行……宜從棄擇。」為第三篇,是名敘例篇。說明著作凡例,如不涉浮說,不涉別家,不涉雜體等等。
(四)自「夫心之所達……安有體哉!」是從分解筆法,討論到指點實例,涉及表現抒情,追蹤到創作意識。王君認為是有名的技法論和藝術論部分。稱它為啟悟篇。
(五)自「去運用之方……猶吝筌蹄。」這是諸篇中數量最重的一篇,也是針對實際學習而設的主篇。故稱以勸學篇。
(六)「聞夫家南威之容……豈可執冰而咎夏蟲哉!」其主題有關知言,評鑒方面下雖感無奈終然豁達自釋。所以稱它為自得篇。末段便是後記了。
各位耆老,您老若是想學二王,對草書有興趣,趕快操持一本《書譜》臨摹之外,再仔細研讀它的內容,肯定有十二分的成效。不相信筆者的話,請讀下列一位對書法學理和實務均極高明的名講師的評論:「孫過庭虔禮,唐代著名書論家,他的代表作(書譜)不僅是一部名垂千古的書法理論,同時也是一部小草創作的宏篇鉅著。研習《書譜》對後學者,特別是草書學者,可收理論與實踐的雙重效果。」這位不慕名利的慶旭,是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藝術研究所。我雖然忝為小同鄉,那「慶」字是姓呢?還是名?到現在還搞不清楚。別笑我是老年癡呆了!
敬愛的耆老們,小可這篇拙作感謝您老耐心看完。如果對翰墨無啥興趣,至少會認為這《書譜》果然是一本好書,一篇不朽的名著。
在颱風聲中完成了這個「淺談」已然是立秋了。即頌 秋祺並請指教。
八八叟 傅乙鞠躬。
[下一篇:淺談書法(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