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Article > 漫談茶文化(二)

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漫談茶文化(二)

上一篇:漫談茶文化 – 我所聞見茶的故事

故事中說茶

《紅樓夢》第二回,冷子興演說榮國府,在揚州邂逅賈雨村,茶餘飯後,感慨興亡,託詞假語村言,演繹出孽海情天,奇情幻景的紅樓大夢。第十四回,妙玉奉茶深情款款,周汝昌先生形容妙玉逸韻高潔,以晉瓷名碗,梅枝積雪,款待知心,櫳翠怡紅,檻內外,泥絮禪心,「香消茶盡庵門靜,便是旁觀冷眼人。」同是飲茶,心思茶趣,顯然不同。

老殘遊記第二回,明湖居美人絕調。茶敘中,白妞王小玉的梨花大鼓,琴韻鼓書,如飲純醪,恰似「如花塢春曉,好鳥亂鳴」「餘音繞樑,三日不絕」。第九回中,申子平、璵姑、黃龍子三人在山中深夜品茗,促膝談心,發乎情、止乎禮義,舊盅新茶,以野茶、山泉為介,松花作柴,沙瓶烹煮,論道談禪,譽稱為「空谷傳音,虛堂習聽」,嘆人世之「庭官壑虎,徒著虎聲」,形容茶趣如「犀牛一角,驪龍雙珠,漢宮秋色,海水天風」,確臻品茗談心的極致。

茶園舊事:飲茶觀念的轉變

(1)成都錦春茶樓

成都浣花溪畔的錦春茶樓(杜甫:「錦江春色來天地」旨意)譽滿西南,為錦官城中名勝。素有茗三絕之譽,以:

1﹒賈瞎子的竹琴說書;

2﹒周麻子的傳盅拋茶;

3﹒司胖子的茶點散花,及水煙長管接替,最為出色。

錦春樓著有文化特色,可見於其堂彩,在茶樓天井中間,高懸兩幅彩牌,引人入勝:

(一)盛世之元音已杳,今又逢師曠重來,絕技出瞽盲,最好是楊素還妻,李陵餞友,潯陽送客,子胥渡蘆,串生旦丑淨而各有神情,慷慨激昂驚四座;

歷年之國步多艱,只贏得長沙痛哭,幽懷寄彈唱,恍如聞漸離擊筑,雍門撫琴,越石吹笳,禰衡擊鼓,從忠孝節義以扶維教化,發揚蹈厲足千秋!

(二)唱罷離合悲歡,回首依然賈瞎子;拍開風花雪月,傷心誰問李龜年。

(三)橫彩四個大字「以厚風俗。」茶文化,旨趣,襟懷,一目了然。

(2)燕京鼓王劉寶全

燕京鼓王劉寶全的京韻大鼓,登場時長袍馬掛,右手握白手巾,左手端盅碗茶,清茶俊賞,四座無聲,勸大家淺酌低吟,提神醒腦,可謂梵唱,綸音貫耳也。譬其格調,有如茶點的甜(蜜餞)、辣(陳皮)、澀(橄欖)、香(山楂子),可各取所長,言不虛發,聲則貫耳,躬身一揖,包涵!包涵!

痌瘝在抱,苦心婆心,勸世規俗,仁風雅懷,茶文化,春水船如天上坐也。

(3)東街的茶館

抗戰時期,全國大學內遷,流亡學生集於四埧:沙坪埧、夏埧、華西埧、葛洲埧,已非絳帳春融,程門立雪,師生坐而論道。因避空襲,多在林間茶館,傷時感事,有歌為證。

「晚風吹來天氣燥,東街的茶館真熱鬧,有的談天,有的吵啊,有的煩惱,有的笑!有的談國事呵,有的發牢騷。

只有那茶房的老闆,眼看事不妙,走上前來,細聲細語說得妙:諸位先生!生意承關照,國事的意見,千萬少發表,提起了國事,容易發牢騷啊,引起了麻煩,你我都糟糕,說不定,一個命令,你的差事就撤掉,我這小小的茶館,也貼上大封條。

撤掉差事不要緊啊,還要請你坐監牢。

嗯唔?!到不如今天的天氣,嘻嘻哈哈!喝完了茶來,就回家去,睡一個悶頭覺,睡一個悶頭覺,嗯唔?嗯唔!!」

憂國傷時,也躍然紙上。

(4)文革樣板戲,沙家濱

中國大陸文化大革命後,文化氣氛迥然不同,其中文革八大樣板戲之一,沙家濱(音邦)也有歌為證:

「矗起七星竈,銅壺煮三江。擺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
來的都是客,全憑嘴一張。相逢開口笑,過後不思量。
人一走,茶就涼,有什麼周詳不周詳…」

世事一場空夢,人間幾度秋涼。爾虞我詐,茶風已丕變了。

茶與人生

一粒沙裡看世界,一杯茶裡見人生,穎悟不同,見解各異,舉例言之:

1﹒曼殊法師蘇玄瑛

昔日曼殊法師初至蘇州虎坵,見聞生公說法的頑石點頭,乃頂禮靈岩。見鄧尉山寒梅怒放,泰湖之雲影波光,幾度鐘聲梵唱,遂感生世之難言,悲從中來,禪床砆坐,心不騖於外物,情獨安於內慧,茶爐藥鼎,遂皈依三寶,頂禮空王。自言一杯淡茶,清脾潤肺,覽窗外素梅月影,曉風泌夢,表裏瑩澈。

2﹒北大教授周作人

抗戰初興,北大教授,文學家周作人,謂所居為「苦茶齋」,感喟人生的苦味,常邀文友「且到寒齋吃苦茶」。敵騎縱橫,仍滯留北京。胡適之作詩勸其南渡,有「藏暉先生作一夢,夢見苦茶齋中吃茶的老僧,胡塵飆起難禪定,披襟持杖東南行。」奈何行止難決,和日冠虛與委蛇,被判作漢奸。自況「年邁身敗名裂,苦茶殆盡,餘留下來的,祇剩留一些杯底的殘滓。」

3﹒老舍的茶館

名作家老舍(舒慶春)曾在其名著《茶館》一書中,描繪北京茶館風貌,人事辛酸,悲歡離合。對茶文化中的民生疾苦,艱難歲月,歷歷原上草,一歲一枯榮,春風一至,即見生機。因其在文革期間,不能阿世媚俗,被清算鬥爭,投湖自殺。他人雖走了,而今老舍茶館又譽滿北京,茶文化不因「人亡而政息」逢春又發了。

茶與人生?人世紛紜,天道寧淪。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咀嚼人生,訴說紅樓一夢,「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痴,誰解其中味?」茶味之甘、甜、苦、澀,品嚐者心內自知,浮沉海外,不免苦樂縈懷。往昔屈原悲冉冉之將老了,掬秋菊而餐落英,一盞寒泉薦秋菊,醒腦提神,又何妨學太上之忘情,物我兩相忘於江湖之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