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Article > 老人踝關節扭傷的防治

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老人踝關節扭傷的防治

筆者曾在 Santa Clara、Saratoga City 老人活動中心,共對 101 位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進行調查研究發現,其中 81.5% 的老年人在以往生活、旅遊及工作中都有過踝關節扭傷的記錄,此乃老年人中最常見的骨科創傷性疾病,叫苦不迭,究竟緣由何在呢?

踝關節扭傷為什麼容易發生?這與它的特殊生理解剖結構均有密切關係。人的小腿有一粗一細兩根並行的長骨,分別叫「脛骨」與「腓骨」,兩骨下端聯合形成「ㄇ」形,恰好卡在腳脖子部位的「距骨」上。「距骨」名副其實,呈現方塊形狀,後部比前部稍為窄小。「脛骨」下端和「距骨」組成的「踝關節」,與人騎在馬鞍上相似。「馬鞍」即是「距骨」,騎著的外面一條「腿」較長,是「腓骨」下端;裏面的一條「腿」較短,是「脛骨」下端的部分,又叫「內踝」。踝關節周圍有堅強的韌帶和肌肉起固定作用,防止「腿」從馬鞍上滑落、傾斜,保證足在左右方向的軸線上,使足尖可向上向下作自由屈伸活動。內側韌帶要比外側的稍堅強一些,此乃人體結構的無窮奧秘,就像一臺極精密儀器。

當夜間行走或走下坡路時,尤其在雨雪天,山路有苔易滑。由於足尖低於足跟,踝關節的兩條「腿」常向「馬鞍」後方滑移。因為「馬鞍」後部較窄,而兩腿是固定不能夾緊的,此時關節間隙增大,鬆弛不穩。如肌肉收縮力量差或身體來不及應變調整平衡,腳便很容易發生「翻拐」。因內側韌帶堅強,「外踝」又比較長,阻擋作用比較大,所以足不易向外而向內翻。假如超過一定限度,外側的韌帶就會被牽引斷裂,特別是老年人極易發生,骨骼系統較疏鬆,而且常常是舊傷加上新傷,後果也就特別嚴重。踝關節扭傷時,由於軟組織小血管破裂出血,致使局部劇烈疼痛、腫脹,站立行走困難。嚴重的也可將韌帶附著的薄骨片被撕脫下來,病狀則更加厲害,不能動彈,需人扶持。

踝關節扭傷後,應盡早做「冷敷」。可將清潔毛巾折疊數層,放在冰水或冷水中浸透,擰成半乾,覆蓋於局部。每隔二分鐘更換一次,連續七、八次。如有醫用冰敷袋更好。然後適當加壓包紮,不能太緊,使局部血管收縮,減少出血腫脹,緩解劇烈疼痛。注意,休要盲目按揉、推拉,那樣會加重創傷。一至二天內,局部軟組織內出血停止,腫脹不再加重,疼痛有所減輕,隨即改用「熱敷」,促進血腫吸收,使創傷性炎性反應消退。方法與冷敷相似,溫度以不燙手為宜。也可用韭菜根搗碎,以燒酒調和敷在傷處,每天二次,有「巧奪天工」之速效。

踝關節扭傷程度各不相同,重者需臥床休息,使傷勢穩定,應將傷足提高,使靜脈回流暢通,有助於消腫鎮痛。損傷早期可選服「三七片」、「跌打丸」、「雲南白藥」等中成藥「活血化瘀」,也可服用止痛片、消炎片等消炎止痛。視情況局部也可貼「跌打損傷膏藥」、做脈沖電、超短波等理療,以促進早日康復。伴有骨折者,須經 X 光攝影片檢查確診,並用膠布或石膏固定,使韌帶斷端不活動,力求在原位癒合。必要時採用骨科手術治療,將撕裂的韌帶盡早縫合連接起來,效果良好。但韌帶修復癒合需一個月左右。如果不在正常位置癒合,將會造成關節不穩,以後更易造成多次扭傷,嚴重損傷軟骨,甚至引發「創傷性關節炎」。

踝關節扭傷後期,生理功能基本恢復,常有輕度浮腫,步行不穩,偶有痠痛,可用海桐皮、伸筋草、蘇木,桑枝各十二克,蒼朮六克,煎成湯水每日熏洗,早晚各一次。假如伴有外踝撕脫性骨折或外踝韌帶完全撕裂者,在恢復期宜將鞋跟外側墊高半公分,使足略為外翻,防止再度損傷,至關重要。

預防踝關節扭傷,平日牢記小心上路,緩慢行走莫逞強,注意鍛鍊體魄,增強體質,搞好個人衛生,提高應變能力。在體力活動以前,先做些準備動作,使全身肌肉協調工作。走下坡、下樓梯、走不平坦道路時,應格外小心,謹防踩空、絆腳。參加體育活動、下山、走下坡路,宜穿高幫防滑運動鞋,防跌防扭傷有效。老年人都應學練「太極拳」,寓精神於運動,由意念帶動身體的一種絕妙運動。可給老年人增強心理上對力的綜合平衡,鍛鍊肌肉耐力、收縮力和靈活性,亦為防止老人跌倒和足踝扭傷的妙法,不妨一試。其他老人在散步時結伴而行,選在黎明後,晚上落霞前,黑暗時走路易生意外,時刻記心中,警鐘常鳴!俗話說:「不怕一萬,只怕萬一。」以史為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