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Article > 蘇軾寫月新解(下)

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蘇軾寫月新解(下)

上一篇:蘇軾寫月新解(上)

~對赤壁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的解讀~

上篇新解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寫中秋未有明月,此詞無月勝有月。下篇將新解《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都是大寫明月下的赤壁。此一詞二賦月遊勝日遊。

在新解之前,先瞭解一下赤壁的歷史故事和地理位置,以及黃州赤壁的由來,對瞭解蘇軾赤壁寫月是有幫助的。

赤壁因三國赤壁大戰而聞名古今中外,赤壁大戰以火燒曹營而有名。真正的歷史是怎樣寫的?晉陳壽撰寫的、南北朝宋裴松之作註、屬於正史的《三國志》有三種不同的記載。

一是曹操因軍中大疫而敗退。《三國志.武帝紀》上寫:「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

二是曹操因敗而自焚其船而退。《三國志.吳主傳》上寫:「遇於赤壁,大破曹公軍。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饑疫,死者大半。」《三國志》裴註所引《江表傳》也寫:「(曹操)後書與權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三是周瑜和黃蓋燒曹營而大敗曹軍。《三國志.周瑜傳》上寫:「遇於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猛盛,遂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表傳》也寫:「飛埃絕爛,燒盡北船,延及岸邊營柴。瑜等率輕銳尋繼其後,雷鼓大進,北軍大壞,曹公退走。」

從此以後,傳說、詩詞和戲曲等為吸引人,都渲染火攻,歷史被故事掩蓋了。

到了明代,大作家羅貫中集歷史和故事於一爐,經他精心編排,寫出了古典名著章回小說《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以主要篇幅寫了赤壁大戰,許多章回都是為了火燒曹營,用了《三國志》可用的歷史,加了《三國志》未有的許多故事。從「舌戰群儒」起,經「智激周瑜」、「蔣幹盜書」、「孔明借箭」、「施苦肉計」、「獻連環計」、「曹操賦詩」、「孔明借風」和「黃蓋放火」到「敗走華容」,無不精彩之至!古人評《三國演義》是七分真實和三分虛構,其實在赤壁大戰上,可能是三分真實和七分虛構。《三國演義》是小說不是歷史,是根據文人創作和民間傳說而加工的;雖有許多虛構,從古至今仍受廣大讀者喜愛。

至於赤壁的地理位置,按《三國志》和有關的古代史志的記載,在湖北境內先後有三條線路和七個地點。

一是夏口(今武漢市)以西的長江南岸,有江夏赤壁、嘉魚赤壁和蒲圻赤壁三處。因為孫、劉聯軍是從夏口出發沿江西上的,在赤壁遇到和打敗曹軍。

江夏赤壁提出最早。南北朝宋盛弘之撰寫的《荊州記》上寫:「江水又逕下烏林南,昔吳黃蓋敗曹操即是處也。蒲圻縣沿江一百里南岸名赤壁,周瑜黃蓋於此乘大艦破魏武軍兵于烏林。烏林赤壁其東西一百六十里。」北魏酈道元撰寫的《水經注.江水注》上寫:「(江水)又東逕下烏林南,吳黃蓋敗魏武于烏林,即是處也。…江水左逕百人山(今武漢市漢南區紗帽山和大軍山)南,右逕赤壁山(今武漢市江夏區赤磯山)北,昔周瑜與黃蓋詐魏武大軍所處也。」此處古屬江夏縣,今為武漢市江夏區,故稱江夏赤壁。江夏赤壁與烏林東西相距一百六十里,為一個戰役的兩個戰場,與孫、劉聯軍初敗曹軍於赤壁和再火燒曹營于烏林相符。江夏赤壁之說,受到古今許多學者的贊同。

嘉魚赤壁,在江夏赤壁與蒲圻赤壁之間,在今嘉魚縣東北長江南岸,清代學者楊守敬著的《水經注疏》持此說法。

蒲圻赤壁,由唐代方志提出。唐代是地方志興起之時,開始記載地方上的一些古跡的由來。唐李吉甫撰寫的《元和郡縣志》上寫:「沔陽烏林隔江與蒲圻赤壁相望,即昔周瑜與黃蓋敗魏武大軍處所也。」其《元和郡縣圖志》上寫:「赤壁山,在今蒲圻縣西八十里,一名石頭關,北臨大江,其北岸即烏林,與赤壁相對。即周瑜用黃蓋策,焚曹操舟船敗走處。」北宋王存撰寫的《元豐九域志》上寫:「蒲圻,(鄂)州西南四百一十里,四鄉,有赤壁山,蒲圻湖。」現代許多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經歷史研究和考古發現,多支持蒲圻赤壁之說,蒲圻市已改名為赤壁市。

二是夏口以東的長江北岸的一個赤壁:黃州赤壁。為什麼在夏口以東的長江北岸會有赤壁,因為在《三國志》和裴註所引《江表傳》中有劉備放棄夏口進住孫權控制的鄂縣樊口的記載。

《三國志.程昱傳》上寫:「太祖征荊州,劉備奔吳。」吳國的地界在那裏,在江夏郡的東南部鄂縣。《三國志.胡綜傳》上寫:「(胡綜)從討黃祖,拜鄂長。」《江表傳》上寫:「備大喜,進住鄂縣,即遣諸葛亮隨肅詣孫權,結成盟誓。」又寫:「備從魯肅計,進住鄂縣之樊口。諸葛亮詣吳未還,備聞曹公軍下,恐懼,日遣邏吏于水次候望權軍。」

因為有以上記載,於是有人認為黃州赤壁也是赤壁大戰的赤壁。唐代大詩人李白對黃州赤壁,有詩寫道:「赤火張天照雲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唐代詩人杜牧曾任黃州刺史,有詩寫道:「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明代大作家羅貫中著的《三國演義》第四十八回「宴長江曹操賦詩」中,有「東視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之野,西觀夏口之江,南望樊山」的描寫,也說明黃州赤壁是赤壁大戰之處。

三是長江支流漢水線上的漢陽赤壁、漢川赤壁和鐘祥赤壁,雖然各自有史志記載,因不在長江線上可以不論。

蘇軾寫黃州赤壁詞賦,是根據上述《三國志》、《江表傳》和李白、杜牧詩寫的。所以他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寫道:「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這「人道是」應是指《三國志》、《江表傳》和李白、杜牧詩。蘇軾不是無中生有,憑空捏造;否則,即使詞賦寫得再好,也不能使他的赤壁詞賦成為千古傳頌的不朽傑作,也不能使黃州赤壁與蒲圻赤壁分享文赤壁與武赤壁之盛名。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是元豐五年(西元 1082 年)七月寫的。比《念奴嬌.中秋》早一個月,也比前後《赤壁賦》早一個月和三個月,它是蘇軾由寫中秋詞到寫赤壁詞賦的轉折和開始。全文如下:

念奴嬌

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此詞也和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樣,立即受到好評。曾評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使「餘詞盡廢」的宋人胡仔,也在《苕溪漁隱叢語》中,對《念奴嬌.赤壁懷古》的評語是:「語意高妙,真千古絕唱!」

蘇軾的《赤壁賦》是同月十六日寫的,他是以比詞篇幅大和駢散結合的賦,來寫出他寫赤壁要寫的內容。因篇幅比詞長,不便全錄,摘要如下:

全賦內容可分三段:

第一段是「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誦明月之詩,…月出於東山之上,…扣舷而歌之。…」這是寫景的一段。

第二段是「『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羨長江之無窮。…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這是寫史的一段。

第三段是「客亦知夫水與月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客喜而笑。」這是寫論的一段。

蘇軾的《後赤壁賦》是同年十月十五日寫的,他是寫舟遊之後想補寫山遊,寫三國英雄之後補寫被三國英雄鎮壓下去而殘存復興至宋代的道教道士,又寫了《後赤壁賦》,並將七月寫的《赤壁賦》改稱《前赤壁賦》。《後赤壁賦》摘要如下:

全賦內容分兩段:

第一段是「二客從予…,於是攜酒與魚,復遊於赤壁之下。…予乃攝衣而上,…蓋二客不能從焉。…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這是補寫山遊的一段。

第二段是「時夜將半,四面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掠予舟而西也。」又「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揖予而言曰:『赤壁之遊樂乎?』問其姓名,俛而不答。…『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這是補寫道士的一段。

道教起源于東漢張陵(張天師)所辦的五斗米道,代之而興的是張角所辦的太平道,起而造反而名黃巾軍,被三國英雄劉、關、張和曹操等鎮壓下去,卻殘存復興於北宋,有呂洞賓在內的北宗七祖是宋元時期北方道教的著名人物。赤壁西面的江夏黃鵠山有座黃鶴樓,樓北面山旁有個石洞,石洞一直有道士修仙,李白和蘇軾都曾寫詩記之。蘇軾《後赤壁賦》中寫鶴西飛,又化為道士夢中來見,與西有黃鶴樓石洞道士修仙可作印證,不是無故寫之。

一般認為《前赤壁賦》比《後赤壁賦》寫得更好,但後賦是不能少的補充。都是蘇軾的傑作,使蘇軾成為唐宋八大家的代表作。

由於蘇軾赤壁詞賦具有深刻的內容和精美的詞句,明代文學家楊慎(號升庵)根據蘇軾赤壁詞賦寫出了《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其「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就是源於《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和《赤壁賦》中的「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其「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就是源於《赤壁賦》中的「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舉匏樽以相屬」等等。此詞吸取了蘇軾赤壁詞賦的精華,更為簡鍊。明代大作家羅貫中編著了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缺乏點睛之詞。清代文學評論家毛宗崗將楊慎的《臨江仙》植入《三國演義》的卷首,就成了化龍點睛之作。小說因詞而生輝,詞因小說而廣傳。現代拍攝的多集電視劇《三國演義》,也以《臨江仙》作為主題曲;經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楊洪基一唱,已深入廣大觀眾和聽眾的耳中和心中。

蘇軾赤壁詞賦不僅本身揚名古今中外,也使黃州赤壁揚名古今中外。清康熙年間,黃州赤壁被更名為東坡赤壁,又被稱為文赤壁,與蒲圻赤壁的武赤壁共同揚名於天下。

蘇軾赤壁詞賦為何如此有名呢?原因有三:

一﹒把大江(長江)氣勢寫絕了。

《念奴嬌.赤壁懷古》開頭幾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寫得多麼豪放和精鍊!是中國古今文學作品寫長江寫得最好之句。「大江東去」,是寫長江的氣勢和流向,它又長又寬,大方向朝東,從西向東穿流中國中部,滋潤江南、江北廣大土地。「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是寫長江的歷史和作用,它歷史悠久和作用巨大,幾千年來哺育了兩岸廣大民眾,產生了眾多英雄,人才輩出,前仆後繼。真是俗話所說: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換舊人。只有如此,中華民族才能興旺和強盛。上片最後幾句「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也一樣豪放和精鍊!長江沿線是中國風光最多最美和物產最豐最好的地方,也是英雄和人才最多的地方。就是短短的幾句話和十多個字,把長江氣勢寫絕了,成了長江氣勢和祖國風光的經典辭彙,令人百誦不厭!

二﹒把漁樵當主角寫對了。

蘇軾赤壁詞賦中,自己化為漁樵,漁樵成了主角,把漁樵生活寫得很高超。漁樵兩遊赤壁,笑談三國英雄,不忘出世道士,安於漁樵生活,還探討水與月的哲理。這些都不需列舉,一看便知。這種把漁樵當主角的寫法,也是蘇軾赤壁詞賦與眾不同和取得成功之處。

三﹒把水與月和人的關係寫透了。

以漁樵身分月遊赤壁,有同遊人對水與月的風光長存和人生短促而悲歌「托遺響於悲風」,故蘇軾只好又以文人見解大談水與月和人的關係,以解除同遊人的傷感。他談水與月和人都有變和不變:水的變是江水東流,不變是永不停息;月的變是月有圓缺,不變是永不增減;人的變是生老病死,不變是代代相傳。所以「自其不變者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意思是今天人看今天水與月,將來人看將來水與月,不要愁人看不到水與月的風光。他還談世上許多物可以私有,水與月不可以私有,水與月不竭無盡,供人生存和遊覽。他的見解與眾不同,把水與月和人的關係寫透了。

蘇軾赤壁詞賦是一個完美的三結合,缺一不可。詞講音韻,賦是駢散結合。詞是大手筆,賦是細描寫。前賦寫舟遊,談三國英雄和漁樵,後賦寫山遊,談道士。前賦寫水與月的哲理,後賦寫夢境。只有全部讀完,才能瞭解其中樂趣和深意。

人們讀蘇軾赤壁詞賦,雖然多會說好,但也會產生三個疑問:

一﹒為何都不寫日遊而要寫月遊?

蘇軾中秋寫月,是合情合理的。蘇軾赤壁寫月遊,似乎不合情理。蘇軾居住在黃州城東的東坡,赤壁在黃州城西的江邊,日遊方便,月遊不方便。日遊有陽光,看得更清,月遊是月光,看得不太清。

二﹒為何不以本人身分而以漁樵身分出現作品?

蘇軾寫中秋和其他作品,都以本人身分(文人加官員)出現,而寫赤壁詞賦,卻以漁樵身分出現,為什麼?有何用意?

三﹒為何又以文人見解大講水與月?

蘇軾以漁樵身分笑談古今事,但漁樵是難以大談水與月的哲理的,蘇軾不得不又以文人學者見解大談水與月,有此必要嗎?是否多餘之舉。

以上三個疑問,只要深入研究,都可正確解答:

一﹒寫月遊是因為蘇軾以漁樵身分寫的,又值初秋以後,加上寫史和寫論都要從月寫起。

蘇軾不想以貶謫身分來寫赤壁,也難以寫出好詞賦。他已熟悉和喜愛平淡但平安的漁樵,便借漁樵身分來寫赤壁詞賦。漁樵朝夕居住和勞動在赤壁之下、江渚之上,日夜都可看到赤壁風光,天天都可笑談赤壁故事。一般都是白天忙於生產和生活,夜晚月下邊喝酒、邊看風光、邊談故事。故以漁樵身分來寫,寫月遊最恰當。再者,寫此詞賦時,正值初秋以後。秋月是四季風光之一,月亮最圓最亮,以此寫月遊,有日遊未有的清幽景色。何況赤壁大戰的許多故事都發生在月夜,從曹操「橫槊賦詩」、周瑜「蔣幹盜書」、孔明「草船借箭」和「借東風」到黃蓋「火燒曹營」,以月夜談月夜故事,正好情景交融。李白《把酒問天》詩云「今月曾經照古人」,在今天月下談當年月下故事,等於和古人同在一個月亮下。至於談水與月的哲理,在月夜和水上談最好,有的放矢,不顯多餘。

二﹒用漁樵身分是蘇軾當時部分生活的寫照,也是評論三國英雄的最好身分,平民最公平。

蘇軾是貶謫官吏,薪俸難以養家,不得不躬耕東坡以收糧菜,還要打點魚吃和砍點柴燒。他已接近和熟悉漁樵。他以漁樵身分來寫,一點也不生疏。文人和官員講建功立業,漁樵和平民講安居樂業,道士和和尚講出世不業。三類人中,漁樵和平民講歷史最公正,故以漁樵身分評三國。

三﹒又以文人見解談水與月和人的關係,解決同遊人因水與月的風光長存和人生短促而悲歌,收到好效果。

蘇軾看到同遊人因水與月的風光長存和人生短促而悲歌,只好又以文人見解大談水與月和人的關係(內容已在前述,不再重寫),收到很好效果,月遊歡快進行。「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籍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蘇軾這番談論水與月,不僅扭悲為喜,使這次月夜舟遊赤壁由月出遊到日出,也使這篇《赤壁賦》獲得好評。從此以後,不知有多少人借讀《赤壁賦》而神遊東坡赤壁,也不知有多少人受《赤壁賦》吸引而親遊東坡赤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