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裡異常安靜,忽然聽見班長翁英偉宣佈:「老師來了!」我們趕快抬頭,看見一位中等身材,穿著淺灰色套裝,滿臉微笑,雙手捧著各種書籍和字畫,神采奕奕,健步走上講台;夏天到了,他穿著格子襯衫、米黃色的西褲、剪短的頭髮更顯得有精神。走進教室時,謙和地說:「各位早!」就開始上課。這就是李大棨老師。他目前擔任石氏基金會書法班老師,負責講授書法課程。因在課堂上獲益甚多,所以將本人筆記作一番整理,記錄如下:
一.講課生動,趣味橫生
講到行書,它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寫法,偏於楷書者,稱為行楷,偏於草書可稱為行草,這樣的概念,被老師深入淺出地講解。他在課堂上一再重復強調:「楷書、行書、草書原本都是一家人。」並引用蘇軾的一個比喻 —— 用人走路快慢來形容:楷書像人站立,行書像走路,草書像快走。行書不僅有牽絲、講速度、有敧側、有向背、有舞蹈般的節奏把美感表現出來;如行走中很自然又有變化。更用「唰、唰、唰﹗」這個生動語言來講解用筆的起、行、收筆,吸引大家寫字的興趣,加深了對行書的瞭解。
「書法有法,書法亦無法。」李老師從始至終都貫徹此思想。「法」字乃是指用筆與結字的功夫與技巧,或有牽絲、或有連筆、或有敧側……。他抓著諸般特點和我們耐心講解,讓學員一接觸行書,就懂得它和楷書的區別。又形象深刻地描繪「永字八法」的筆法:古人命名多與馬和鳥獸有關,如橫書古人稱「勒」,即勒住馬韁不使前進;豎筆稱「弩」,即拉弓使力,作射箭狀;斜書向上之筆稱為「策」,即用鞭策馬前行;右向左下短撇稱為「啄」,猶如鳥類用嘴取食物……等等。這種八法的形容,指的是「用筆」方法,而不是指外在的形質。
李老師不僅講書法,同時也介紹行書的技法,起筆、順勢行筆、然後收筆。如「—」橫畫,左邊起筆如雁尾,順勢行筆後收筆藏鋒如蠶頭,有承上啟下、互相呼應的作用,順勢自然有流動感。學書法要注意所書寫文字的內涵,上至《易經》天人合一,下至孔子、莊子、老子的學說,以及經典名著《紅樓夢》中「好了歌」、「真假」條幅、對聯等等,都能引起書寫時對內容的興趣,使我們在寫字時也一併吸收中國博學精深的文化。
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稱的《蘭亭集序》,他特別喜愛,在課堂講了兩遍。從不同角度深刻分析了文章的內容、主題、段意,緊扣末段是全文畫龍點睛之筆,並發表了自己對生死的看法,從而加深學員們對作者王羲之的瞭解。有學員說:老師講課生動、深刻,使我們既學了書法,又學了中國文字學和文學史。聽他的課,可說是是一種享受。
二.酷愛書法,勤學苦練
李老師講授要如何寫好行書。首先,要選帖。帖有碑帖、筆帖兩種。其次,要了解行書的寫法和功用:
(1)它比楷書快
(2)攲側之勢
(3)行筆有別於楷書
(4)可以用牽絲相連
(5)省略,簡化
總之,要活學活用。例如「無」字:
~毛筆寫線條~
此外,行書、草書的筆順無所謂,可先可後,但要有變化,在筆勢中表現美感。書法有法,指的是寫字要下功夫,投入時間,不斷勤於練習,用心學習,朝思暮寫,越喜歡越想動筆,越練越好。別人的經驗,要成為自己的經驗。所以,下功夫即是「書法有法」。所謂「書法無法」,指的是得法之後,有了基本功夫,經過許多挫折與磨難,需要在表現上更進一步成為一種自我內在的藝術表達。於是,進入到另一層「書法無法」的層次。所謂書法無法,就是自由自在悠遊於書法藝術無邊無際、任心翱遊的境界。
他認為書法好像你的情人。人活著,有趣的事多做,一定要保持心中快樂。他指出,學書法要有熱情,要修鍊內在的涵養,自由自在,與世無爭,可以想到九重天外,無窮無盡。當困惑解開了,似如柳暗花明又一村。寫毛筆要升級,要寫出精神,寫出實質。人的生命知識有限,為了健康、快樂、進步,多學寫書法,也算是一種生活藝術的逍遙遊。
三.別開生面的研討會
它的特色是老師和學員提出問題在課堂上即時討論,即時解決,場面熱烈、緊湊。如:
某日,課堂氣氛肅穆,李自潔老師發言。因為他寫了一首詩:「望門投止思張儉,君死須臾待杜根。」張儉、杜根都是東漢時期的清官,被皇帝處死,後平反。他就讀此詩做簡要報告:「今年正好是戊戌政變一百二十週年,回顧當年,光緒是一位開明皇帝,想把體制改革,怎奈慈禧太后反對,竟把譚嗣同等七君子抓起來處死,扼殺變法,百日維新也宣告失敗。」李老師對這樣的歷史背景有感而發,再從 1840 年鴉片戰爭談起,一直到 1898 年戊戌政變失敗,引起大家共鳴。李老師在會上小結說:不要把生命看做草,要有革命的情緒,不必用「阿 Q」精神,要珍惜人的生命。孫中山先生數次面對死亡,結果革命成功,絕對不要白白犧牲……。
又一次上課,某同學發問:有了人工智慧的機器人,它們也學會了書法,我們學書法還有什麽意義。老師回答是:機器人可以學會寫楷書、隸書,但行書、草書的最高境界是無法無邊,也就是「書法無法」,意即它的範圍是無止境的;機器人無法達到「書法無法」境界,因為無法輸入「無法」的程序,是不是?引起這個爭議是從李老師講了一個小故事開始的:練好鋼琴要百萬次,寫毛筆也一樣,出人頭地、高尚的藝術家不像機器人沒有藝術的靈魂。這時,有學員立刻提出:機器人會超越我們嗎?課堂一陣騷動,然而李老師很鎮定的回答說:機械人沒有思想感情,楷書以點畫為形態,以使轉為性情,彈琴、聽琴要有知音,機器人千篇一律,古代彈琴者他的知音死了,索性就把琴毀了,因為他再也找不到聽琴者的靈魂了。機器人彈不出精神來,人發明了機器,機器人無法演奏出弦外之音,也無法欣賞之。
又一日,李老師在黑板上寫了「知難行易」幾個字,作為書法練習的內容。中國人有句話是「知易行難」,而孫中山先生卻說「知難行易」,他簡單概括了以孫中山先生在《孫文學說》中強調「行之非艱,知之惟艱」來代替人的行為。這時,李自潔老師也提出了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之說。頓時,課堂氣氛活躍起來。李老師非常敏捷的回答:「『知行合一』是做事的基本原則,然而孫中山的意思是要我們成為一位實行者而不要做一個光說不練的空談著,學習寫書法也是同樣的道理。」
四.提高鑑賞書法能力的方法
李老師特別強調要多讀中國經典書籍。如《易經》、《老子》、《莊子》、《四書五經》等,對它們的學術有所了解。《易經》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它以變卦形式出現,五經的道理是由此引伸出來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出自老子《道德經》。我從哪裡來?往哪裡去?靈魂不知去哪裡?「書法有法,書法無法」?人的知識是有限的。書法藝術是無止境的。
學書法要讀懂中國文字學、文學及哲學。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心態到了不同層次,偷懶就會覺得痛苦。書法應「先求平正,後求險絕」,尋求變化。窮則變,變則通,通則達,長期浸淫,自然而然就會成為書法達人。
講到行書主要筆法:運筆 —— 順勢而行,有流動變化的感覺。要求:(1)合理的提高速度,表現出流動感;(2)使轉呼應;(3)藉著提按使線條變化;(4)方圓兼用,方筆見精神,圓筆見骨架;(5)曲直順筆勢變化,表現流暢;(6)作字大小、參差組合,以求對比之美;(7)虛實、剛柔、遲速兼用;(8)以斜取正,造成傾斜之美,形成動的感覺;(9)內擫外拓,有深奧意義,陰陽相合;(10)運用豐富的想像力。關於章法與結構,行筆要點畫對應,顧及上下左右,也要講究比例,濃淡對比分明。
此外,通過課堂作業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君子不器」、「以言代筆」等,以及對名家王羲之《蘭亭集序》、岳飛《滿江紅》、文天祥《正氣歌》作品字義的分析講解,使我們掌握書法技法的基本知識,更有助於提高我們對書法鑑賞的能力。
寒來暑往,一年來在老師的精心指導下,給了我們許多材料,印發不少講義。如:《聖教序》、《蘭亭集序》、《內擫外拓》等。因此,行書與我們結了緣,成了我們的好朋友,每日或每週都和筆墨打交道。它真是墨香飄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