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對於諾貝爾獎的頒發常有微詞。但我認為諾貝爾頒獎團對於獲獎人選的考慮方法,基本上還是對的。那就是求穩妥,不是十二分有把握的人,寧可再觀察觀察。你看愛因斯坦在 1905 年提出狹義相對論以後,時隔十多年,才得到諾貝爾頒獎團的認可,奠定量子力學理論的玻爾,也是等了數年以後才被諾貝爾頒獎團選上。而搞實驗的科學家,一般被接受得就比較快,一般重大發現提出一、二年後就會拿到這份殊榮。何也,因為理論的東西爭議性大,而實驗的結果爭議性小。對於有爭議性的,或有可能有爭議的科學家都如此,更莫說在文學與和平這樣的對象了。
諾貝爾是一位化學家,他發明了硝化甘油炸藥。因為這一發明,製造了無數次慘酷的戰爭。也因為當時各國的軍火商竟相爭購他的專利,才使他成為一百多年前的比爾.蓋茨。
諾貝爾當年有一位女秘書,名叫馮.薩娜爾,是當時前奧地利陸軍大臣的姪女,生長於軍人世家的這位小姐,年幼時受家庭的薰陶也以戰爭為榮,後來她的心愛的男友死於一次歐洲戰爭,當她伴著男友的母親前去火車站迎接前線回來的列車時,車上抬下的是她男友的遺體。男友所在部隊的長官告訴她,她男友作戰非常勇敢。但是這一切都不能使她開心,失去愛人的她悲痛萬分,從此悟出了道理,從一位熱衷戰爭的軍人世家子弟,成為一位反對一切戰爭的和平主義者。
秘書,他幾乎就要聽從她的勸告,但也是命運的安排,陰錯陽差之下,諾貝爾與他的女秘書最後還是分了手,孤獨的諾貝爾帶著他的愛犬離開而去,從此他們各奔東西,諾貝爾不停的發明更多的化學品,也不停的出售他的製造炸藥的專利,而她的前女秘書則不停的奔走於歐州各國,呼籲歐洲各國政府與人民,維護世界的和平。
諾貝爾後來看到歐洲的戰爭因為有了炸藥,越打越殘酷,想起了他女秘書當初的勸告。也有了後來的設立諾貝爾和平獎的遺囑。諾貝爾死後,他的前女秘書還活著,而且還在為和平而奔走,1905 年諾貝爾頒獎團將諾貝爾和平獎頒給了這位諾貝爾的前女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