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Article > 運動記憶與書法

出版刊物

網上文字版

運動記憶與書法

書法之道高深玄奧,書法歷史源遠流長。作者對書法理論所知甚少,臨帖實踐經驗也很有限,祇是因為喜歡欣賞,常翻看一些名家手跡印本和碑帖,每每驚嘆於手寫漢字何以能有如此巨大的美學魅力。從審美愉悅功能說,書法與繪畫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與畫的具象性相比,書法卻以其抽象的形式美和簡約的意象,給人以更廣闊更自由的想象空間。

下面想從另一角度,來探討一個純技術的問題,也就是手和腕的習慣性書寫動作與書法練習的關係。在行家看來,這也許屬於雕蟲小技。可是對於初學書法的人甚至是練習書法多年的人,卻未嘗沒有參考的價值。說手和手腕的習慣性書寫動作,大家容易理解,而且一定會覺得很簡單,但是它有哪些特點呢,與別的習慣有甚麼不同,這些大家可能並未深想過。這就是本文要專門談的「運動記憶」,或稱「肌肉運動記憶」。

甚麼是運動記憶

「運動記憶」是作者三十四年前首次提出的一個新概念,最初發表於 1982 年 10 月 22 日的《光明日報》「教育專欄」。下面先來舉例說明甚麼是「運動記憶」。

大家都知道,默記住的化學方程式或數學公式,如果不再接觸它們的話,不要多久就會忘記。可是一個人如果學會了騎車、游泳或拳術,即使十幾年甚或幾十年不再接觸,也不會忘記。這是甚麼原因呢?其原因就在於它們分屬於兩類不同的記憶。前者是大腦對視覺符號或邏輯符號的記憶,可稱之為「視覺符號形像記憶」或「邏輯符號記憶」;而後者是由專管運動的小腦對肌肉運動的記憶,作者給它起名叫「運動記憶」。視覺符號記憶或邏輯符號記憶遺忘較快,而運動記憶可以維持很長時間,甚至終生不忘。

通過小腦記住的運動動作,並不限於軀幹、四肢的運動,也包括身體上某些局部肌肉的細微的運動。例如小時候背熟了的古文、詩詞,當時儘管不懂它們的含義,長大後卻常常能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就是由於小腦對於口腔肌肉的一連串細微動作保持了牢固的記憶的緣故。又如小提琴家演奏樂曲時右手對力度的控制以及左手手指在琴弦上的迅速而準確的移動,除了靠聽力外,還依靠小腦對曾經經過千百次訓練的右手腕、臂及左手手指肌肉的一連串動作保持了如此精細而持久的記憶,以致使得這些動作幾乎成了習慣性的動作,能不假思索地被再現出來。再如書法家、畫家、微雕家、刺繡家的指腕動作嫻熟準確,亦莫不與運動記憶有關。

此外,我們要注意的是,運動記憶的特點既然是維持長時間而不忘。因此,如果它記住了不應該記的東西,就會給我們帶來極大的麻煩。我們稱之為「運動記憶的頑固性」。

運動記憶與書法的關係

我們這裏用所謂的筆跡學(bibliotics)來證明運動記憶與書法之間的關係。筆跡學的用途之一是做身份司法鑒定。目前絕大多數國家通行用簽字代替私章,就是因為每個人的筆跡猶如每個人的手指螺紋,是各不相同的,而且長久甚至終生不變,所以足以鑒別身份。那麼,每個人的筆跡為甚麼會各不相同,又為甚麼長久甚至終生不變呢?

這是因為書寫動作要伴隨著一連串複雜的手腕肌肉運動,每個人書寫時伴隨發生的一連串複雜的手腕肌肉運動只屬於無限多種運動組合中的一種。因此,兩個人書寫動作屬於相同手腕肌肉運動組合的概率幾近於零。這就是筆跡的個人獨特性。同時,運動記憶的頑固性又使得各人的書寫動作長時間保持不變,甚至終生不變,也就是說,各人獨特的筆跡長時間不會改變,甚至終其一生也不會改變。

書法作品本質上也應該屬於筆跡,不過這是一類特殊的筆跡,我們稱之為手跡。所以,運動記憶與筆跡的上述關係也必然存在於它與手跡之間。

由上我們不難想到,對書法練習來說,運動記憶既能起好作用,也能起壞作用。我們要警惕它的壞作用,利用它的好作用。壞作用是,運動記憶的頑固性使我們在初練書法時如果手腕的姿勢和運筆稍有不正確,以後就很難改變。所以練書法一開始就要姿勢正確,動作規範。又因為書寫時的肌肉運動不同於游泳騎車的大幅度運動,書寫動作主要是靠手腕來完成的一連串複雜精細的肌肉運動,差之毫釐則繆以千里。所以老師教了還得我們自己去用心體會,不斷修正;否則一不當心練壞了手就很難改正,就像口腔肌肉運動記憶的頑固性使得我們讀了白字就很難改正一樣。有人練書法很久卻無長進,問題可能就出在這裏。至於怎樣才能不練壞手,諸如一開始應該怎樣懸腕、運腕,怎樣握筆,怎樣提筆、行筆、收筆等等,學問很大,作者是外行,這裏就無法細說了。

運動記憶的好作用是它有助於我們提高臨帖和讀帖的效果。它能幫助我們守護住臨帖中獲得的每一點進步,這是不言自明的。那麼,它為甚麼能提高讀帖效果呢?這需要從運動記憶中的「意動」說起。

意動及其與讀帖的關係

當我們聚精會神欣賞和揣摩名家作品的每個字的時候,我們的手腕肌肉也在不知不覺中跟著做微小得不易覺察的運動,有時候甚至僅僅是手腕肌肉的緊張度分佈跟著視覺在不斷變化,這是一種下意識的肌肉運動,作者稱之為「意動」。意動的例子很多。例如,有時候我們在聚精會神閱讀一本有趣的書時,儘管默不出聲,時間久了竟會覺得喉頭發乾,也是由於喉部肌肉的緊張度分佈跟著視覺在不斷變化的結果。再如舞蹈愛好者一聽到舞曲,全身肌肉就會跟著產生一種看不見的律動,則屬於聽覺引發的意動。意動既然是一種下意識的肌肉運動,有時候意動僅僅表現為肌肉緊張度分佈的不斷變化,因此,它是肉眼觀察不到的。下面將說明為甚麼讀帖所激發的意動比有意識的一筆一劃的臨摩更細微更入心也更有效。

現在先以讀白字為例來對「意動」作進一步的分析。很多白字不是因為出聲地去讀,而僅僅是因為每次遇到該字時口腔肌肉的緊張度分佈的一連串變化被小腦記住而形成的。因為每當我們遇到一個不認識的字的時候,我們會不經意地在腦海中給它某個假定發音,那怕只是瞬間地想一想這個假定發音,我們的口腔肌肉就很難保持沒有反應,當下一次遇到這個生字時我們的口腔肌肉就很可能發生與上次同樣的反應,幾次以後,白字就形成了。這就是不出聲也會形成白字的原因。這個例子說明,引發肌肉作意動的是大腦,確切地說,是大腦所掌控的思想和情緒;另一方面,由於意動也屬於肌肉運動,所以意動一旦發生,記住意動的卻是小腦。這種隱性的意動通過運動記憶就往往會變成一種顯性的運動習慣。

綜合上述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既然當我們聚精會神欣賞和揣摩名家作品的每個字的時候,我們的手腕肌肉也在不知不覺中跟著做微小得不易覺察的運動,亦即意動;那麼,觀摩名家作品和讀帖也應該是一種書法練習,而且是心與手相互結合的練習,是臨帖所無法替代的書法練習。

由上面這些例子我們還知道,肌肉的意動常出現於我們喜愛某事物而神情特別專注的時候。所以,我們對書法的興趣越濃,感情越投入,我們在用心揣摩所喜愛的碑帖上的字的時候,手腕隨著視覺而產生的意動就會越與字的神形相合,我們也就越深刻地領悟這個字的美感所在;並且這種隱性意動經過幾次反覆,就會變成顯性運動,從而對這個字形成良性的(也就是正確的)運動記憶。

我們從以上分析,已能大致明白讀帖為甚麼能起到臨摹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作者以為,從運動記憶的觀點看,學習書法者應該分出足夠的時間用於觀摩歷代書法大家手跡和讀帖,用心去細品其形、其味、其神,在心與手腕肌肉之間自然而然地產生共振。有時候我們還可以輔之以頭部、上身乃至整個身體的微小的隨意動作來提高讀帖情緒,從而增強心與手腕的共振效果。這些則涉及到思維、情緒與動作的關係,屬於另一話題,這裏就不多討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