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及交通發達,出門是車、進門有電梯,使我們日常生活中減少了許多使用體力的機會。運動量的減少,是造成體溫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體溫低,導致全身代謝(體內的糖或脂質等各種物質的分解及燃燒)欠全,各類代謝廢物未能完全排除,部份滯留在體內致污染血液,這是許多種病症的來源。
眾所皆知,我們的身體在工作或運動時都會消耗熱量。但在睡眠或安靜休息時,仍會繼續使用少量熱量,以供心臟跳動、呼吸及體內吸收營養等運作,這些為了生存所用的熱量,叫做「基礎代謝」。這種基礎代謝,隨年齡的增高而漸漸降低。因此雖然所攝取的熱量或運動量等均維持不變,但熱量的消耗卻減少。這些多餘的熱量就轉變成脂肪積存在體內。因此,比年輕時較容易變胖。但如改變生活習慣,維持代謝,可望能阻止肥胖的問題。
如果說肥胖與低體溫有連帶關係,很多人會持懷疑的態度,但這卻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一般體溫偏低的人,身體愈來愈胖,想設法減肥,但效果一直以不理想者居多。這些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體溫偏低,才是肥胖主因。據衛生學所述:人的體溫若降低攝氏一度,基礎代謝就下降 12%。這個數字對健康是極嚴峻的問題,就是說完全同樣的生活時,低體溫的人比普通的人較容易增加 12% 的體重。另外有的研究指出,體溫如上升一度,能增強免疫力五倍。因體溫偏低的人,血液暢通受阻,致供給全身的營養或氧就降低,導致細胞不能充分活動,而使代謝降低,積存在體內的部分脂肪就不能做為熱量。這些剩餘的脂肪因而愈積愈多,變成使人肥胖的元兇。
欲升高代謝,主要的方法有四種:
第一是飲食生活習慣:每餐攝食時,體溫會上升。因為消化食物,需消耗熱量;也就是說,減少餐次,代謝就減低。有人想減肥而減少用餐的次數,如不吃早餐等。這樣不但無法減肥,而且常造成反效果。因此,還是需照一天三餐的飲食習慣,才能提升代謝。另外也需注意便秘問題,如果消化器官運作停止,熱量就無法消耗,這時應多喝水,以求排泄的通暢。第二是睡眠:每天如能獲得優質的睡眠,成長荷爾蒙的分泌就能保持旺盛,代謝則上升。又深度的安眠,自律神經(不受人的意志控制而自動調節內臟、血流或呼吸的神經)則維持平衡,代謝會上升。第三是按摩:能改善血流的順暢,讓細胞活性化,以便提高體溫,並增加熱量的消耗以提升代謝。因而,血液或淋巴的流通將會改善,代謝廢物也較易排出體外。
最後第四種是肌肉的鍛鍊。因問題稍複雜,擬加以詳細描述如下:
因基礎代謝係與肌肉量成正比,所以鍛鍊肌肉,代謝則能上升。鍛鍊體內的深層肌肉,通常得先從節奏輕慢的瑜伽或太極拳等開始,然後再增加徒步運動。對於平時較少運動者或高齡者,最好不要嘗試太激烈的動作,以避免受傷。
人體是由各種器官組成,其中最大的器官應該算肌肉。男性的肌肉約佔體重的 48%,女性約佔 36%。肌肉的作用除保持姿勢或操作行動外,尚有其他重要任務,如肌肉的活動能升高體溫等,因而能加強免疫,使較不容易感冒,甚至還能預防多種疾病。又當肌肉收縮或弛張時,附著在其周圍的血管也會同步縮弛,這叫做精奶作用(Milking Action),意思是肌肉中的毛細血管經縮弛能使血液押出吸入。因此,有人稱腳腿是第二個心臟。由這種作用,可以減輕心臟的負擔,也會促進全身血流暢通。
至於肌肉的 70%,係位於腰部以下的下半身。但隨年齡的增加,肌肉量也會減少,特別是下半身部分的肌肉為最。若下半身的肌肉衰弱,某些病疾也會趁機侵入;如下半身衰弱,使多量的血液移集在上半身,形成「頭熱腳冷」的狀態,是較容易引起高血壓的主因。因此,步行就是老年人鍛鍊下半身最好的運動之一。它除能提升體溫改善代謝外,也能促進出汗及排尿。又如肌肉的量增加,基礎代謝亦能提高,所以不容易變胖。
如上所述,老年人若能恆心繼續鍛鍊身體,過了六十歲,仍然可以維持年輕時肌肉量的 80%。據說到了九十歲,若有適宜的鍛鍊,還是能有發達的肌肉。特別是下半身的運動,不但簡單,其效果也令人滿意。天氣良好時,可到外頭散步透透氣;若天候不良不便出門時,可改在屋內做簡單的原地踏步或腳踝上下運動,對下半身的鍛鍊同樣有效。至於腳踝運動可分為站姿及坐姿兩種,通常如能站得穩且較平衡的人,應採用前者;若站立有困難者,得採用後者。在室內運動時不要穿鞋,雙腳稍展開比肩幅稍寬一點,只將雙腳踝儘量抬高,以腳尖支持全身的重量,然後放下恢復原來的站姿。這樣上下連續做五十次至一百次,次數愈多,效果愈好。如平衡稍差的人,可站在椅桌旁,用手稍扶桌椅幫助平衡。至於坐姿,因坐在椅子上,只需將雙腳踝充分抬高放下,但腳尖仍放在地面上不要移動。此時上下運動的速度沒有限定,應由慢動作開始逐漸加速,到達自己想要的速度。坐姿腳踝運動因較少體重負荷,雖較站姿輕鬆,但鍛鍊的效果稍差。總而言之,腳踝運動做法簡單,無論天氣好壞,何時何地均可以鍛鍊,無論在家中看電視或聽音樂,或是出門在外均可以做。因人體肌肉大半在下半身,所以只做腳的運動,就能提升體溫。老年人愈不做運動,體溫會愈降低,結果引起各種疾病的機率就愈高。
下半身的肌肉若發達,毛細血管也能新生,下半身也就能容納更多的血液。這樣可以減輕血液擁擠在上半身,而造成的心、腦血管的負擔。同樣地下半身的肌肉鍛鍊,可連帶消耗糖或脂肪,因此也能預防糖尿病或高脂血症及脂肪肝。通常若鍛鍊下肢、屁股或背脊的肌肉,則能增加腦部的覺醒刺激,因而有預防痴呆作用。如骨骼或肌肉因運動受到刺激,也能促進鈣沈附著在骨頭內,可預防及改善骨質疏鬆症,同時也能減輕腰部及膝蓋的負擔,故能減輕腰痛或膝蓋疼痛的問題。
以上所述,係以運動鍛鍊肌肉為主,用以升高體溫方法。以下是擬說明以食物增高體溫,以便加強免疫力的問題。
根據專家推薦的「老薑紅茶」有暖溫身體、促進排尿、提升代謝及燃燒脂肪的效果。老薑自古就被民間療法廣泛使用。記得小時候若感冒,就有人建議:以老薑打裂煎黑糖,趁熱多喝一點,然後蓋被睡覺,流出大汗就能退燒好轉。薑在中藥分為生薑、乾薑兩種,因它含有對身體有益的成分頗多,差不多有半數以上的中藥處方藥單將其列入配方之一。再從現代藥理學的觀點而言,老薑確實具備有多種藥效。例如薑能溶解血栓、擴大血管,故有降低血壓的功效;也能提高消化液的分泌;能消滅腸內有害菌及去痰、止咳等多種作用;並且能提升體溫、幫助發汗及促成排尿的效果:是其受醫界重視的特點。
通常中醫較習慣以「相似理論」做治病因果,像以人體的部位或形狀來強調選用某種食物。因而認為薑是根葉類,故對下半身有藥效,或食用豬腳能補老人雙腳筋骨等。又按中醫的思考:綠色食物屬冷性;紅或黑色是熱性,有溫暖身體的作用。因此認為紅茶配老薑,是提升體溫的飲料。
至於老薑紅茶的做法,係將約拇指大小的老薑一節,洗淨、磨碎搾汁(如有便秘習慣的人,不必搾汁,得連碎渣一併服用),加入一杯約 150 cc 的熱紅茶內。每天約喝三、四杯,就能幫助暖身、排尿、燃燒脂肪,並有能提高代謝的效果。
結言:如前所述,加強免疫使較不容易感冒一事,也能包括近來人們所關心的流行性感冒。若懷疑自己的體況有異,可能是流感前兆時,應注意三要項:
(一)不要硬撐,應好好休息、放輕鬆;
(二)不要過分依賴藥物,服用藥物是為抑制疼痛、高燒或浮腫等;
(三)應注意身體不要受冷,應增加衣服保暖及攝取較溫熱的食物,並應儘快遠離較涼的地方。
為提升體溫加強免疫力,除上列三項要點外,還要注意日常生活習慣。大家都知道鹽、油、加工肉類及冷飲是攪亂免疫作用的食物;而糙米、燕麥、菇類、豆類、海藻類及綠黃色蔬菜等是含有豐富的整頓自律神經平衡的食物,有助免疫正常化。所以請大家多多攝取,以利更健康且更長壽。